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該在 Facebook 還是 Google 上打廣告?

該在 Facebook 還是 Google 上打廣告?


一、制定好政策難處在何處?

這段得到沒有提供很有效解決難處的方案,可能這個問題實在很大,從整理的難處何在,實在不是常人能解。

第一、目標的多重性:一個政策往往涉及很多問題,所以制定政策的時候,就要在很多目標之間做權衡。很多目標之間的衝突,是制定政策的時候必須要面臨的問題。

第二、實際情況的複雜性:經濟學是抽象的,很難直接適用於真實世界。有時候,一個不起眼但普遍存在的現實情況,就會把整個理論基礎瓦解掉。

第三、效果的不確定性:就算制定政策的人再優秀,也沒辦法保證政策能達到預想的效果。無論什麼政策,都需要人來執行。但現實中人不可能都是理性的,如果我們假設人們都很誠實,都很自律,都會嚴格執行政策,這時候就可能會有問題。

政策效果的不確定性,還和決策者對政策的狹隘理解有關係。巴蘇認為,在制定政策的時候,決策者要學會「二階思考」,意思是說,凡事不僅要想第一步,還要有第二步或者更深一步的思考。

至少今天已經有條理的知道,制定政策的困難歸納出的三條原因:目標的多重性實際情況的複雜性效果的不確定性,也許往後再規劃政策或計畫時,多想想怎麼想得更多更廣、多花點時間探討和注意細節、以及在執行時多跟相關人員溝通,盡可能降低執行效果的折損,而且還要多想幾種可能,和更遠之後的變化,以完善計畫內容和應變對策。


二、如何避免情緒的負面影響?

哈哈~曝光效應得到中念「爆光」,而我們都念「瀑光」,查了一下中華民國教育部的教育百科,確定咱們台灣還是念「ㄆㄨˋ ㄍㄨㄤ」。

我覺得這段得到非常有營養!連案例都很有趣,所以下面的筆記整理會多一些。

先整理這段得到說的短期情緒中我們一般很難意識到,做決定的時候又很難避開它們的影響的兩種形式:曝光效應損失厭惡

第一、曝光效應:一般人很容易選擇自己熟悉的東西。因為這個東西反復曝光,我們心裡的好感度會更高。
<案例>有個心理學家做過實驗,在一個教室的黑板上,天天寫上幾個單詞,這些單詞之間沒啥聯繫。有的單詞只出現一次,有的會反復出現。一段時間以後,這個心理學家請學生填一個問卷,從14個單詞里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其中有5個單詞曾經在黑板上出現過。結果發現,學生們看過次數最多的單詞,最受歡迎。

第二、損失厭惡:因為損失給我們的痛苦,比收益帶來的快樂要更深刻。所以為了避免痛苦,我們乾脆就不做這件事。
<案例>比如賭拋硬幣,正面朝上贏 100 塊;反面朝上輸 50 塊。大多數人不願意玩。為啥?平白無故輸掉 50 塊其實更痛苦。研究人員發現,這種痛苦甚至是愉悅感的 2~4 倍。

不玩的人很笨,從機率和賠率來看,應該要一路玩到莊家脫褲子才是!

再來把曝光效應損失厭惡結合起來看,就會讓我們心裡形成偏見,影響我們做出決定。

精彩的案例:英特爾公司曾經在存儲器業務做得特別牛,也面臨跟日本企業的激烈競爭。公司就在考慮,要不要繼續生產存儲器,要不要轉型。這時候受曝光效應的影響,公司會傾向於保留這個業務,畢竟是依靠存儲器起家的嘛,對這個行業特別熟悉。損失厭惡也傾向於保留,好不容易在市場做到領先地位,放棄了多可惜。

英特爾公司當時 CEO 安迪-格魯夫的解決方案是,讓一線員工決定自己生產什麼,後來發現越來越多的工廠生產微處理器,他才決定戰略轉型。在這個過程中,安迪-格魯夫還用了另外一種方法,那就是不斷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我是下一任CEO,會怎麼做?」這樣,他回避了短期情緒的干擾,看到了未來的前景,再加上一線員工給出的反饋,他終於下定決心要專注去做微處理器業務,放棄存儲器。後來的事咱們都知道了,英特爾發展成了全球最大的微處理器製造商。


後面這個另外的方法就是「跟問題拉開距離」,把自己放到旁觀者的角度。心理學研究顯示,我們離問題越遠,就越能看清楚問題最重要的方面。這個方法的實踐案例也可以再溫習一下過去的得到努力之餘偶爾抬頭看看別人怎麼做?》當中「三、三種可以改進任何事情的方法!」的第三個方法“預測-反饋法”,這樣就會有更深的了解和體會了。

最後,《決斷力》這本書的作者希思兄弟就總結說,短期情緒有時候會對我們做決定產生負面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我們意識不到。做決定的時候別著急,想辦法從這個問題里抽離出去,用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弱化短期情緒的影響,才能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三、找用戶一定要門當戶對!

如果你正在創業或想要創業,這段得到就很有營養了,因為它講的是兩個創業的時候經常會遇到的問題,一個是怎麼找用戶,一個是怎麼構建產品的護城河(競爭力)。

第一、找用戶:找用戶的方法和案例千百種,多聽多健康。你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利用產業界中的巨頭,因為你要的用戶就在競爭對手那邊,除了常聽到的 facebook 吸粉絲的方法外,小惡魔聽過最有趣的是海底撈怎麼撈按摩業的用戶故事,想聽的朋友改天有空跟我聊天記得問我^^...真的很精彩!!

但今天這段得到講的是去挖掘被遺漏或放棄的族群,創造出產品獨門的價值,而不去跟巨頭硬碰硬搶飯吃,怎麼搶得過呢?

第二、建構護城河:就是不斷抬升用戶的轉換成本,坊間最普為人知但效力很低的就是「集點」,順便看個笑話:《積八點三部曲保證笑到翻!》。我覺得創業時真的要先把產品如何對用戶創造出轉換成本,並且能一直提升轉換成本的計畫給規劃出來,否則就算巨頭不來跟你搶,當拷貝貓大軍發起進攻是,一下子產品就被淹沒在市場中,即使爭清楚誰是原創又如何?多少客戶在乎這點呢?


四、做廣告:搜尋引擎PK社交網路!

今天的得到真的是營養到爆!如果正在創業或者是想透過網路行銷來賺一筆錢,肯定經常在想這檔應該要在哪放廣告哩!今天這段得到可以灌輸一些基本分辨的知識。

我把 Google 和 Facebook 廣告分別整理如下:

Google 廣告
1. 用戶有了意圖之後,也就是有了想買的東西後,Google 才開始行動,它推測的是「你想要幹什麼」;

2. Google 搜索是讓準備掏錢的消費者找到你;

3. Google 更適合做直效的廣告,也就是「能促成消費者下單購買」的廣告;

4. 追求訂單轉化的公司就在 Google 上打廣告;

5. Google 面向的是那些已經產生了偏好,甚至是馬上準備購買的消費者。

Facebook 廣告
1. Facebook 在收集信息上更「主動」,它猜測的是「你是誰」,你會需要什麼;

2. Facebook 是讓你找到你想要的目標消費者;

3. Facebook 更適合給品牌做廣告;

4. 快消產品的公司強調的是生活方式和品味,就在 Facebook 上打廣告;

5. Facebook 瞄准的是對品牌和產品還沒什麼瞭解的消費者,主要是讓消費者對產品或者品牌形成認識;

6. Facebook 在移動端,也就是手機、平板這樣的終端上,更有優勢。而且社交平台上具有分享性和互動性,讓它越來越受廣告主青睞。所以如果你想要影響的是手機用戶,那社交網站更合適。

文章最後強調,影響用戶最有效的方式,是讓用戶從社交網站上接觸到品牌的曝光,讓他們有興趣,去搜索引擎搜索,再通過搜索引擎完成購買。

總結來說,選擇搜索引擎還是社交網站,主要是看你現階段的需求是什麼。如果是希望增加用戶對產品的認知、擴大品牌影響,那社交網站就很合適;如果是希望影響用戶決策的最後一環,那搜索引擎顯然更好。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二者的優勢結合,因時因地、根據當下的需求,把打廣告的錢,合理又有側重地分布在兩條渠道。


@吃乾貨Review@
還在摸索怎麼行銷產品的人,聽聽今天的得到可以獲得入門的知識,在創業的路上需要好的策略,更需要有智慧地避免負面影響。今天的得到真的是營養到爆!

轉載自:藍色小惡魔 - 魔窟《每天得到》

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比黑心更邪惡的是「沒有報告證明是不安全的!」

比黑心更邪惡的是「沒有報告證明是不安全的!」


一、抗菌皂已被FDA禁售?

電池回收在台灣是很方便的事情,而且小惡魔也不認同得到說的電池丟了“一定”會有人撿的論調;解酒的部分我也不說,因為喝到醉的事情我不喜歡,所以不研究解酒。倒是最後的結語我很喜歡:知識要經常訂正,多瞭解科學知識,你就能更有質量、更聰明地生活!

所以我就來查查抗菌皂的事情...在今天之前我很喜歡用「X的藥皂」,生活還是小心為上,以後就用一般肥皂就好,不然就要自己做肥皂了...

美國FDA禁用抗菌皂常見19項成分,原因:無科學證據證明有效且有害健康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可不這麼認為。就在剛過去的這個週五,FDA宣布禁止洗手乳與沐浴乳等清潔用品中使用包含三氯沙(triclosan)與三氯卡班(triclocarban)等共19種成分。

2014年的時候美國食品和藥物監督管理局的專家就已經發出警告:「長期使用抗菌皂,抗菌皂中的三氯生可能擾亂人體荷爾蒙分泌;長期接觸抗菌產品的細菌,耐藥性類型發生了變化,長期使用抗菌皂或增加抗菌素耐性。」

但當時國內的專家說:「三氯生是否有害尚無定論。」,我猜當時的官員肯定是說:「美國只是警告並不是禁用,所以請民眾不必恐慌,我們先觀察後續的狀況。」

嗯...抗菌肥皂存在副作用!!

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研究所孫建方教授認為,抗菌素髮揮作用需要一定的濃度,並且需要一定的作用時間,而抗菌香皂或沐浴液配合清水使用時抗菌素濃度難以保證,尤其洗手三兩分鐘的過程更難達到抗菌效果。

而且,有實驗結果顯示,含三氯生的抗菌肥皂非但起不到有效抗菌的作用,還可能有潛在的副作用。已經有研究表明,長期使用抗菌皂將增加細菌的抗藥性,並可能影響人體正常的激素調節。

此外,搜索文獻可以發現,SCI收錄的諸多權威雜誌提示,三氯生和三氯卡班這類物質可能影響睪丸酮、雌激素和甲狀腺激素水平,並存在致癌的風險。


原文網址:抗菌肥皂有沒有必要用?皮膚科專家告訴你真相! 

FDA禁止的成分如下:
X. Cloflucarban
X. Fluorosalan
X. Hexachlorophene
X. Hexylresorcinol
X. Iodine complex (ammonium ether sulfate and polyoxyethylene sorbitan monolaurate)
X. Iodine complex (phosphate ester of alkylaryloxy polyethylene glycol)
X. Nonylphenoxypoly (ethyleneoxy) ethanoliodine
X. Poloxamer-iodine complex
X. Povidone-iodine 5 to 10 percent
X. Undecoylium chloride iodine complex
X. Methylbenzethonium chloride
X. Phenol (greater than 1.5 percent)
X. Phenol (less than 1.5 percent) 16
X. Secondary amyltricresols
X. Sodium oxychlorosene
X. Tribromsalan
X. Triclocarban
X. Triclosan
X. Triple dye


二、陳志武:市場將會戰勝儒家!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咱們的社會老早就不吃這套了...官員是人民的公僕,人民是總統的老闆!家庭和樂要搞父母兄弟姊妹大家都是一群好朋友的關係...至於夫妻的部分,稍有得罪就是男女不平等,沙豬你一條!在還沒娶老婆前早就不認識啥是夫為妻綱啦~~

如果君主、父母和做老公的,操守本性值得表率,自然能營造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所以想要三綱要先看自己值不值得被綱囉~~


五常:仁、義、禮、智、信,倒是不必如得到那麼悲觀,我們社會上懂這些的人還是甚多,想要社會變得更美好和樂,就是要先懂得先給,這就是《當個豐富的海洋,真正懂得“先給”的真義!》這天得到15min標題想要傳達的理念。

我想最近應該很多人都看過一個跌倒的小孩被扶起來的溫馨影片,下面再分享最近看到的故事,希望大家都更能理解我們都應該當個豐富的海洋,真正去懂得“先給”的真義,並身體力行

《尋找福氣⋯》

有一個尋找福氣的研討會,這個課程有50個人報名。
50個人走進一個裝滿氣球的教室。原本每一個氣球裏面就有塞了一個紅包,紅包上面寫著福氣二個字。
這50個人原本是參加研討會,演講者突然停下並開始活動。
他做了一個奇怪的要求…
他給每個人一個氣球,並請他們在氣球上用麥克筆寫上名字。
接著,將這些氣球收集起來,放到另一個房間裡。
於是,這些人被帶到那個房間,並被要求找到寫著自己的名字的氣球,限時5分鐘。
每個人都瘋狂找尋自己的名字,跟他人碰撞、推擠著,現場一片混亂。
5分鐘過去,在場沒有人找到自己的氣球。
演講者喊停!現在大家被要求隨便找個氣球,然後把氣球遞給上面所寫的名字的人。
沒有幾分鐘,大家都得到了自己的氣球。
演講者表示,這就是我們的人生。
每個人都在瘋狂尋找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沒人知道它在哪裡。
福氣其實取決於周遭的人:給予他人想要的,你就會得到你想要的,而這就是活著的意義。

一個人的心中有多少恩,就有多少福!



三、95後藍領們過得好嗎?

新藍領們的工作現狀就是:幹得多、掙得少。平均每天的工作時間長達9.4小時,平均每月休息不到4天,看起來很辛苦,但掙得卻不多。雖然新藍領們現在「幹得多賺得少」,但對未來充滿信心。他們往往自帶正能量,敢打敢拼,認為自己雖然年輕、工作經驗少、忍耐力和職業精神也有待加強,但經過幾年歷練,一定可以成為職場的中堅力量。新藍領們更看重將來的發展,並且認為,這比暫時的高薪更重要。他們普遍都能接受收入低、工作累,可以承受競爭壓力、收入壓力,還有心理壓力,但不能忍受沒有前景、沒有鍛鍊機會的工作。

自帶正能量是個很好的特質,現在的職場實在太悶了,要穩定:沒有以前幹到退休的環境可以待,就算公司制度好,但現在人心不古也可能挺不過勾心鬥角的職場;要新鮮:大公司制度死,綁手綁腳發揮不了,小公司又怕氣太短撐不久,換到裁員失業。想要混得好要自己看得開,而且永不放棄學習,因為後面進來職場的蛋蛋族,不會跟你比公司資歷,他們有的是吸滿整個世界資訊的大腦,老人...我們的頭腦不能停!


四、學習會不會破壞孩子的想像力?

結論是:學習並不會破壞孩子的想像力,但這段得到還要抓住兩個重點就是:需要按年齡分階段學習,以及不要糾正孩子玩遊戲的方法。

1. 按年齡分階段學習:人一生按年齡可分為若干階段,如嬰兒期(0~3歲)、幼兒期(3~6歲)、兒童期(6~11、12歲)、少年期(11、12~14、15歲)、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年齡特徵、不同的需要。因此,要適合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教育必須分階段進行。

底下簡單的條列一些幼兒教育常識項目,先想想看這些部分做到了沒,以及怎麼做什麼時候做的?

1-1. 1歲6個月 學會單獨走路;
1-2. 1歲8個月 學會單獨上廁所;
1-3. 2歲 學會穿內衣,培養良好的習慣;
1-4. 2歲6個月 能單獨吃飯,自己穿衣服;
1-5. 2~3歲 穿有鞋帶的鞋,訓練小孩複雜思考的能力;
1-6. 2~3歲 每天至少吃 3 種顏色的蔬菜,訓練孩子的統籌能力;
1-7. 4歲 要教育孩子學會自尊,自愛;
1-8. 5歲 要訓練孩子的自重意識;
1-9. 6歲 要教育孩子團結,競爭的能力,強弱對比;
1-10. 8-13歲 要使孩子明白學習的目的。

2. 不要糾正孩子玩遊戲的方法:一方面把探索的樂趣留給小孩,另一方面是不要造成小孩對這項學習遊戲的反感。這段得到裡面講的兩個故事,大家看了應該會有共鳴。

2-1. 比如孩子在玩玩具火車,想拿軌道當電話打給爸爸,結果奶奶卻趕緊過來制止,說這是軌道不是電話。

2-2. 有個朋友帶一歲半大的寶寶玩釣魚玩具 ,孩子老是把魚鈎和魚竿方向搞反,釣不著魚。家長在旁邊看著就著急,老糾正他,結果孩子就不愛玩這個遊戲了。


@吃乾貨Review@
當化學成分充滿食物鏈,而官員只會斷章取義借專家名義說「目前沒有研究證明對人體有害」時,人民就只能自保了,而這沒有報告的背後原因可能並不單純。

貨幣市場不是戰勝儒家,而是吸引了自利的人,不管身處環境為何,別忘了先身體力行我為人人,當個豐富的海洋:先給


轉載自:藍色小惡魔 - 魔窟《每天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