嫑大補帖,產品功能要以實用為導向!
今天得到的主題有:
#一、阿茲海默:胎兒時期就有預兆
#二、對效率問題的認知誤區
#三、硅谷看微信:來自微信的七堂課
@吃乾貨Review@
就算不注重實用,差一點的產品還懂得搞黏性來綁架用戶,但最慘的就是以為做大補帖才有競爭力,搞不懂劣質的功能會讓用戶很不爽!微信的成功不是偶然搭上風口,而是步步為營的慎謀遠慮,這就是微信一貫的做風:廣積糧、緩稱王。
一、阿茲海默:胎兒時期就有預兆
既然結論是胎兒或嬰兒時期缺乏維生素A,就會引發後來的阿爾茲海默症,而過量的維生素A卻是有毒的,那今天就來研究怎麼補充適量的維生素A吧!
在看下去前,先知道這段警訊:雖然維生素A對於人體健康非常重要,但若攝取過量,可能會導致胃痛、肚瀉、嘔吐、頭痛、肝臟肥大和視力模糊等症狀。且懷孕期間攝取過多維他命A也可能造成胎兒顎裂、心臟發育畸形,甚至流產。
另外,丹麥研究發現,每天補充β-胡蘿蔔素、維他命A、E等脂溶性維生素,對於已罹患心臟病、癌症或是部份健康出問題的人,不但無法預防心血管疾病和抗癌,還可能會提高死亡風險。因此,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樑甚至認為,這樣的病患維他命A和β-胡蘿蔔應該停用。(天下雜誌)
所以底下先列出維生素A每日攝取量上限:
.18 歲以上:3,000 微克
.13-18 歲:2,800 微克
.10-12 歲:1,700 微克
.4-9 歲:900 微克
.0-3 歲:600 微克
維生素A(Wiki),維生素A又稱維他命A,維生素A的前體是存在於多種植物中的胡蘿蔔素。
維生素A存在於牛奶、雞蛋、魚類、動物的肉與內臟等動物性食物中,其中以動物的肝、牛奶、螃蟹和蛋類的維生素A含量比較高。
引起我興趣的是「牛皮菜」,牛皮菜又叫厚皮菜,它的正名叫恭菜或莙達菜,為藜科甜菜屬中的變種,二年生草本植物,以幼苗或葉片作蔬菜用。牛皮菜原產歐洲地中海沿岸,依葉柄顏色不同,分白梗、青梗和紅梗三類。(參考自台灣WORD)
跟地瓜葉有一樣有餵豬史趣事《牛皮菜這種豬飼料也成健康美食了,你們那裡怎麼吃?》,看看這篇文章吧~挺有趣的!(作者說:這東西,我們小時候都是拿來餵豬的,好嗎?)
講到維生素A,大家會想到的應該是護眼的印象,不過這邊補充一篇文章《維他命A補過頭 變大近視》,所以還是要清楚前面講的每日攝取上限,以免補過頭反而大近視。
所以啊~要透過補充維生素A來預防老年痴呆,還是要注意每日攝取上限,另外如果是規劃給長輩另外補充營養品,最好是詢問過醫師再進行。
二、對效率問題的認知誤區
今天這裡要來講的效率是在說經濟學的事情,以經濟學的效率來說,我們應該把蛋糕先做大比分蛋糕更重要,所以今天是要告訴我們「共贏思維」的觀念。
共贏思維與雙贏是不同的,共贏是不損及第三方利益,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前提下,各方均取得自由競爭時更好的結果。(取自在線學習網)
一人進山難打虎;眾人下海可擒龍。一隻手,提個籃;兩只手,端個盤;十隻手,推動船;百隻手,把河攔;千隻手,推倒山。
說到共贏,有個人很值得認識一下:富樂博士《當個豐富的海洋,真正懂得“先給”的真義!》
三、硅谷看微信:來自微信的七堂課
這七堂課裡我對「產品功能保持克制」這件事情最有興趣。當我們在做產品規劃的時候,通常都會去做競爭對手分析,然而做了競爭對手分析後,就很容易落入比較的陷阱,而選擇錯殺一百的策略,而不去認真思考每項功能的價值,以及從團隊資源的角度去評估,先開發哪些功能才能游刃有餘。最終東拼西湊做出自以為「功能完整」的自我感覺良大補帖產品,卻不能理解這個產品在客戶眼中是個又肥又醜難以駕馭的怪物。
劣質的功能只會讓用戶不爽,不會因為你產品什麼都有就覺得物超所值,有時候反而會適得其反認為買貴了,因為用戶會有不想為用不到的功能付錢的感覺。
轉載自:藍色小惡魔 - 魔窟《每天得到》
創業不能只靠勤奮+努力+不要命!
今天得到的主題有:
#一、幾種影響決策的視覺偏好
#二、爆款文章共性是講個好故事
#三、創業者如何克服心魔?
@吃乾貨Review@
創業不能只靠「勤奮+努力+不要命」,如果抱著見招拆招不做準備的想法,結果可能就是越做越累,越做越委屈。先審視自己的心魔,沙盤推演好克服的劇本,以免大浪來時過不了自己心魔的那個心檻。
一、幾種影響決策的視覺偏好
人的視覺系統存在幾種無意識的偏好,這些偏好直接影響到我們在螢幕上做出的決策。弄懂這些對於網站設計和網路行銷會有很大的幫助,今天得到App就舉出三個偏好,底下就來分享小惡魔聽完後的心得:
第一個偏好、中區偏見:指的是螢幕的中心圖像更容易受重視,可是在設計時別傻傻的直接就把東西擺在正中間,視覺設計還有很多眉角。因為可以找到的資料太多,而且我也不是專業的,所以這裡我就給大家關鍵字就好:「構圖 九宮格」,就能找到很多實用的文章,可以先省下一筆學費。
第二個偏好、視覺顯著性變化偏好:指的是如果我們更容易看到某些東西,就更容易選擇這些東西。這點除了可以從色系和配色這方面先入門外,還可以參考「多看效應」的影響:《「多看效應」在意外的地方讓她看到你,在熟悉的地方看到不一樣的你!》。
第三個偏好、視覺運動偏見:指的是橫向顯示的信息,相對於縱向顯示的信息,對最終的決策影響會更大。這個從廣告的點擊率也可以觀察得出來,不過這部分對於手機螢幕的設計來說,可不能硬套喔!先理解今天講的是「螢幕」影響決策,不能把這裡的知識套用到所有螢幕。如果想知道每種螢幕的影響,先想清楚你分析的螢幕本體的特性,再規劃驗證的方向吧。
二、爆款文章共性是講個好故事
「爆款文章」默認的評價標準:閱讀量超過10萬。
「爆款文章」重在內容,不在長短。以 GQ 微信公眾號去年閱讀量最高的文章裡,有一半以上都超過了一萬字。
「爆款文章」內容的共同點:它一定是一個故事,裡面充滿了情節。
好故事的六個標準:
第一個標準、問題要足夠重要,要建立與時代的關係。
第二個標準、要展示人物和情節的複雜性,不是孤立的一人一事。
第三個標準、選題要有想象力,不要模式化。
第四個標準、相關結論不要流於俗套。
第五個標準、要有好的故事細節,不要堆材料說觀點,要用具體的情節去打動人。
第六個標準、要有適當的價值觀,不要一味追求流量,寫得尖酸刻薄,能換來短期的流量,但對於整個品牌的傷害會非常大。
要寫出好故事,除了聽完今天得到App講的內容外,再推薦之前的這篇《如何成為很厲害的作者?》,還有從大數據深度分析出來有科學依據的《數據挖掘,文學的六種情感弧線?》,以及市場上實務累積下來的數據分析《亞馬遜中國:什麼書最好賣?》。我想把這幾篇文章都消化過後,就可以開始動筆寫看看啦~不管怎樣,開始的第一步:就是寫!
三、創業者如何克服心魔?
所謂的心魔,就是創業者早年缺失的東西,它們會成為一顆危機的種子,在事業小有所成、創業原動力減弱的時候發作。聽完今天的得到App後,我覺得這些心魔都會在我心中住著,所以先自我檢視一下。
第一個心魔、貧窮:如果有一天成功,不管我是不是能說出一個跟其他成功人士一樣精彩的貧窮故事,但是我怕還是對金錢的使用錙銖必較,說不定會變成一個囉唆愛計較的老頭...
第二個心魔、情感缺失:沒有家族資源也是我經常掛在嘴邊的心事,今天得到講的情境,我必須銘記在心。
第三個心魔、缺乏認同感:我倒是沒有早年的缺失,但是好面子怕丟臉是我的性格,說不定沒有留神,就會掉入虛榮的陷阱,砸了辛苦的成果。
第四個心魔、被權力欺凌:這點很難說得準,有多少人沒在別人的屋簷下低過頭,我會不會犯了跟權貴結交的惡癮,只能時刻提醒自己,要廣結善緣,別眼高手低。
不過可能擔心得太早,作者說這些心魔會在營業額超過十億人民幣的時候才會發作,如果是以這個標準看起來,我就放心多了...哈!
轉載自:藍色小惡魔 - 魔窟《每天得到》
因為你誇孩子的方式不對,反而讓孩子失去勇氣容易放棄!
今天得到的主題有:
#一、閒置經濟,二手交易的黃金時代
#二、如何抓住知識付費機會?
#三、誇獎孩子的三種模式?
@吃乾貨Review@
以後不能再往自己臉上貼金說:你都是遺傳到我才會這麼聰明...應該要跟小豆豆說:這是你平常有努力用功,才會有這麼好的成績!(不能證明自己聰明的基因實在好委屈啊~)
一、閒置經濟,二手交易的黃金時代
對二手市場有興趣的人,這篇騰訊研究院的完整文章值得仔細看清楚,這邊小惡魔把網頁找出來了《二手交易點燃分享經濟的另一個高潮》,另外也轉成 PDF 方便大家收藏學習(點我下載網頁PDF檔)。
底下就看看小惡魔對《二手交易點燃分享經濟的另一個高潮》這份報告中三個錦囊的讀後心得:
第一個錦囊、新品交易:如同報告原文舉例,可以用二手貨換新品,依這個概念進行延伸,說不定能建構出讓大家熱衷把二手貨拿出來交換的意願。
第二個錦囊、低線市場:由於一線城市消費力大增,如果可以讓這些有旺盛消費力的人,輕鬆地把讓他失去熱度的二手商品拿出來流通,補充他們下次衝動的能量。再把這些二手商品往省吃儉用的三四線城市推進,這是一個很單純的流通概念,而中間誰能搭建起最有賺頭的系統,就能先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第三個錦囊、海淘市場:如果騰訊對中國推出的錦囊都想到要往海外進軍,那身處小島的台灣,就別因為自己的地域而劃地自限,拿起第三個錦囊進行發想,說不定就有機會超車了。
我覺得二手市場經營的重點,就是如何讓有二手好貨的人願意把它拿出來,而且還要是拿給你。現在銷售管道已經非常成熟了,所以去解決取得物美價廉的二手好貨難題,就是致勝關鍵!
二、如何抓住知識付費機會?
今天得到App告訴我們,設計內容產品要注重三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考慮用戶預期:滿足客戶預期的省時間、省成本、想宅在家裡學技能...等,這些核心目標要先定義清楚。
第二個要點、考慮用戶的學習體驗路徑:就是要規劃一套讓用戶從不會到會的學習過程,比方說由淺入深,或者直接實際操作,循循善誘維持用戶高度的學習動機,降低半途而廢的機率。
第三個要點、考慮學習過程中的交互邏輯:學習的過程要能互動,不過可不是要你指派真人去互動,沒有真人互動反而會讓用戶更願意使用!怎麼說呢?比方說我玩過的鋼琴教學App,她會在我頻頻出錯的時候觸發教學模式,教學模式的過程就像手把手地教導和練習,練習過程中如果在某個地方卡得很嚴重,不但會重複練習相同的地方,而且還會出現更詳細的教學說明,這就讓我感到有被照顧的感覺,可是又不會覺得很糗,因為當時我心中出現的OS是:好險機器不會笑我!
三、誇獎孩子的三種模式?
看下去之前,要先理解 Dr.魏 所區分的兩種心智模型:
固定型心智模式:天賦決定,人的智力、能力和品質主要是先天決定的,後天改變的餘地不大。
成長型心智模式:後天努力,先天佔有部分影響,可是通過後天努力仍可改變。
如何朔造出孩子的心智模型,取決於平常時父母的誇獎方式,不是偶爾跟孩子講講三分天注定;七分靠努力就以爲孩子就會養成這種觀念,說不定你的淺意識就是想證明是自己的基因好,結果反而讓小孩以為是天生聰明,跟他是否努力無關。(這是我以前平常開玩笑的話...今天起改掉這個壞習慣!)
(小豆豆成績好的獎勵願望是:吃爭鮮...)
這兩種不同的心智模式的孩子,會有以下三種不同的後果:
第一個不同的後果:被誇聰明的孩子會躲避挑戰,而被誇努力的孩子更願意選擇挑戰。
第二個不同的後果:被誇聰明的孩子更容易放棄,而被誇努力的孩子就會認為這道題解不出來是自己還不夠努力。
第三個不同的後果:在被困難打敗後,被誇聰明的孩子可能謊報成績,而被誇努力的孩子就沒有這個心理負擔,因為他們看重的是努力的過程。
所以做父母正確的表揚觀念是:要表揚努力,而不是聰明;要表揚過程,而不是結果;要表揚成長,而不是表現。從今天之後,你要誇獎孩子之前,先想想準備要給予鼓勵的話術,是否是要表揚孩子的努力過程,以及恭喜他所獲得的成長,要記得喔!
轉載自:藍色小惡魔 - 魔窟《每天得到》
和高敏感孩子相處的五個建議,消除不必要的衝突!
今天得到的主題有:
#一、和高敏感孩子相處的五個建議
#二、Siri創始人的初創公司指南
#三、如何變成寫作高手?
@吃乾貨Review@
高敏感的人,天生就對環境中的細節捕捉非常敏銳,對每一種變化都有非常深入的思考,所以反應可能會慢半拍,而且會做出比常人更加強烈的反應。也許是你,或許是你的小孩有這樣的特性,聽一下今天的得到國際權威專家給的建議,讓自己過得比較順利一點。
一、和高敏感孩子相處的五個建議
先介紹一下這篇得到參考的書籍作者依蓮.艾倫博士(Elaine N. Aron, Ph.D.),她是暢銷書《高度敏感成人》(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高度敏感者工作手冊》(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s Workbook)以及《高度敏感者的愛情關係》(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In Love)的作者。她自己就是個高度敏感的人,自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獲得臨床心理學碩士,於太平洋研究院(Pacifica Graduate Institute)完成博士學位,之後曾經在舊金山的榮格學院(Jung Institute)進修,在家庭關係相關領域發表過許多研究報告。她有自己的私人診所,並在全美主持高度敏感者的工作坊。
另外,我在博客來找到一本依蓮.艾倫博士(Elaine N. Aron, Ph.D.)的繁體中文翻譯書《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這本書的博客來購書網頁(點我觀看)的推薦序和前言就有很多內容可以搶先閱讀。如果可以接受簡體版的翻譯書還有《發掘敏感孩子的力量:獻給敏感的孩子及其父母》從封面來看確認也是依蓮.艾倫博士的著作,關於依蓮.艾倫博士的本人照可以從他的個人網站上看到 http://hsperson.com/
首先,先從依蓮.艾倫博士(Elaine N. Aron, Ph.D.)歸納這些高敏感孩子的特質D・O・E・S法則做了解,再來聽聽建議是什麼。
第一個特點、D深度處理(Depth of Processing):高敏感的人思考總是要比同齡人想的深刻很多,會展現得比同齡的更成熟。
第二個特點、O過度活躍(Overstimulate):高敏感的人在大腦裡的「行為抑制系統」太過活躍,因此行事會非常謹慎,但會因此過度消耗大腦能量,反而造成焦慮以致於無法思考。
第三個特點、E情緒高反饋(Emotionally Reactive):高敏感的人「共情能力」(同理心)太過了,因此不能理解為什麼其他人不能達成和他一樣的「共情程度」,所以會因此產生矛盾。
第四個特點、S對細節的變化極度敏感(Sensitive to subtle stimuli):高敏感的人對細節捕捉的能力都明顯高出常人。
瞭解了高敏感人群的特質後,如果你的孩子就是高敏感人群,依蓮.艾倫博士給了父母底下五個建議。
第一個建議、了解底線:父母必須了解孩子的底線,也必須讓孩子理解父母的底線。
第二個建議、不要催促:高敏感的孩子會比別人慢半拍,因為你的孩子是比別人想得仔細。
第三個建議、備好退路:高敏感的孩子想得比較複雜,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害怕新環境,你可以提供可以讓他安心的辦法或資訊。
第四個建議、教會說不:高敏感的孩子經常遇到一些小的批評就反應過激,所以父母要告訴他們也有不接受批評的權利,讓他們不要一直陷在自責中。
第五個建議、感謝孩子:因為家裡有個高敏感孩子,他可以發現任何做得不好的細節,讓我們整個家庭變得更加優秀。
二、Siri創始人的初創公司指南
今天得到講的是《產品改變世界:Siri如何成功創造千億市場》,這本書總結了兩位作者超過 30 年的創業和投資經驗,系統批判了從矽谷蔓延至全世界的失敗文化,首次提出了突破性市場機遇的五個觸發點、打造偉大公司和偉大產品的四大要素、科技公司易犯的五大致命錯誤、商業計劃書的七大要素等。
除了今天得到三個問答之外,分別可以再參考底下幾篇相關得到15min的文章:
#《最快搭建創業團隊心法》
#《四個步驟選拔出人才》
#《差異點就是創業機會!》
#《融資,聰明的錢才能拿》
#《如何讓投資人聽你說完?》
#《矽谷頂級的早期風險投資機構給創業者的30個建議》
#《創業要明白這幾個問題?》
三、如何變成寫作高手?
第一步、就是寫:每天就是要固定寫、隨時寫,就算只是片段也要寫,先寫下來之後再整合都可以,就是寫!
第二步、推崇簡明:能一個詞說清楚,不用兩個詞;能一句話說清楚,就不用兩句話;能通俗地說清楚,就不要用術語。
第三步、經典文體:寫作的時候要以作者和讀者的對話方式來表達,創造出讀者的想像力。選詞的時候,如果意義相近,你要盡可能選上口的那個詞;造句的時候,也是盡可能用短句。並且要留意新詞,但新詞的存活率很低,所以眼光要精準。
最後還有兩篇得到15min的文章可以再複習一下:
#《如何成為很厲害的作者?》
#《數據挖掘,文學的六種情感弧線?》
轉載自:藍色小惡魔 - 魔窟《每天得到》
讓窮人孩子和其他孩子之間實現健康零差別!
今天得到的主題有:
#一、利益衝突判定法則
#二、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講真實的故事
#三、遠離乞丐型員工
@吃乾貨Review@
在天花和即將被消滅的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痺症),接下來比爾蓋茲要讓瘧疾也從地球上消失!後續還要努力的目標有零結核、零艾滋、零營養不良、零可預防死亡...等,也許處在先進城市的我們不能體會這些事情有多重要,但是,在非洲每30秒就有一個小孩死亡...!
一、利益衝突判定法則
如果你還沒聽視頻,正好先別聽,先看過後再想想自己心中的解答。看完底下三個案例後,如果用一般的邏輯去思考,就是會覺得受到損害的一方應該要獲得賠償。
第一個案例、一家人養的牛把另一家人田地裡種的小麥給吃了。
第二個案例、以前的火車都是燒煤的,結果火車經過田地的時候,噴出的火星會把農夫堆在鐵路邊的幾百噸亞麻全都給燒毀了。
第三個案例、有兩家相鄰的酒店,右邊酒店想加蓋一棟高樓,但是這就把左邊酒店泳池的陽光給擋住了,影響了左邊酒店的收入。
加入一個情境,如果把三個案例的雙方主人都改成是你,比方說牛和小麥的主人都是你、兩家酒店是你的、火車和亞麻也是你的,那麼你是不是馬上就會有不同的解答了?
以火車為例,如果亞麻堆放在鐵路旁會被燒掉,那你是想要變更火車路線?還是要改變亞麻堆放的位置?改變亞麻堆放位置的習慣固然麻煩,但是成本可是遠小於火車改道啊!
是不是很有意思,當我們遇到事情氣憤難耐的時候,雖然常聽人家說要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可是卻經常不得其門而入,其實很簡單,如果把事情兩造的問題都把它想成是自己的,或許就會有第二種以上的解決辦法出來。
就算以社會成本做考量,可是退讓的一方肯定有心理過不去的狀況,所以不是單純把社會成本想清楚就好,還得把讓退讓方心理過得去的補償算清楚,這樣的解決方案才算完整。如果只把社會成本當道理去讓對方退讓,我想應該會討到一頓挨罵吧...
二、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講真實的故事
我相信万维钢在專欄裡的打賭,他說幾年後我們會忘記這條知識新聞說的道理,但是我們會記得「一個七歲小孩救了上百萬非洲小孩」和「藍眼珠褐眼珠」的故事,因為前面那個七歲小孩的故事我看過,但是其中的細節就忘了,所以我把天下雜誌這篇《一張獎狀,讓5歲女孩拯救百萬非洲小孩!》的故事連結找出來,給大家了解得更清楚,還有底想兩部影片,看了會很感動的!
《孩子救了孩子》蚊帳大使-凱瑟琳
五歲童拯救百萬非洲童 | 郝廣才在中視20150615
想看更多真實故事的話,可以把郝廣才《今天:366天,每天打開一道門》(博客來購書連結、備用連結)拜到書桌上慢慢細嚼。一年366天,每一個「今天」,訴說一個真實的故事。《今天》開啟一扇扇大門,穿梭於時光與歲月的的記憶,回到歷史的開端,帶我們看見閃耀在黑暗中的人性光輝,品味比虛構更動人的真實故事,找到迎向未來的勇氣和改變人生的力量!
三、遠離乞丐型員工
「乞丐型人格」的四個特點,如果懷疑自己有其中一點的話,那就要警惕了,並且盡快改掉。
第一個特點、被動:遇到困難,陷入低谷的時候,會自然而然、隨遇而安地進入被動狀態。
第二個特點、不願意付出努力:總是期待以最小的努力和付出,謀取盡可能多的利益。
第三個特點、不擔當:乞丐型人格往往選擇最不需要努力、風險最低、最被動的方式來應對危機。
第四個特點、不滿足:乞丐型人格獲得什麼的時候,往往覺得心安理得,甚至習慣性的覺得給他的還不夠多。
和「乞丐型人格」相反的人會在環顧四周,看到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時,覺得我所得到的遠大於我所付出的,由於內心常常有這樣一種不安,所以就會想以加倍的努力來驅散內心的這種不安。
其實我到台達的六年間,即使是未滿一年獲得的獎金,以及部門剛被解散換單位前後的兩次獎金,理論上都是有一些條件因素應該偏低的,可是這三次對我來說都充滿感激,對於語音部門技術處長的感激,對於系統整合部門處長的感激,當然包含其他正常階段的收穫,我都深深覺得在台達獲取的遠超過我所貢獻的。
當時我總想著,可能是我千里迢迢中年才跑到北部發展,所以獲得多一點關照;或者其他家庭因素,讓長官多了點關心,畢竟待過的部門都是新事業部,自己做的事情並沒有幫部門賺了多少錢。從投資報酬上嚴格來說,這六年來我還是個賠錢貨,竟然也讓我存了好幾桶金可以辭職再做一次創業的夢...XD,是真的有點對不起公司啦!
轉載自:藍色小惡魔 - 魔窟《每天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