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訓練自己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
VIDEO
今天得到的主題有 :
#一、怎樣更好地提意見?
#二、霍金如何看待人工智能?
#三、從《紅樓夢》看中國商業?
@吃乾貨Review@
溝通是一件很難,但卻是工作和生活上很重要的技能。如果短時間記不住那麼多方法,或者時間不允許施展所學的每個工具,那至少要先學會表達和交換意見,這一定有幫助的!
一、怎樣更好地提意見?
這三個步驟裡分別有介紹好幾個方法,小惡魔覺得每個步驟剛好分別各有一個方法,讓我覺得挺有趣又簡單操作,底下分別給大家整理一下。
第一個步驟、確認瞭解程度 :這裡說可以拿一張紙(例如A4)豎著從中間劃分,左邊列出理解的項目,右邊列出不能理解的項目,並且來回檢視左邊理解的項目,問問自己是不是真的都理解了,特別是右邊完全沒有不能理解的項目時。用這個方法練習的時候,一定要對自己足夠誠實!
第二個步驟、深入思考一件事 :學會反對自己的每一個想法,把自己贊成的觀點列出來,然後再逐一寫出反對的觀點,並且將每個觀點的根據找出來,確認是否能夠站得住腳,最後留下事實依據能夠支撐的觀點,這種思考方式叫做「一人辯證法 」。
第三個步驟、學會表達和交換意見 :當意見被反對的時候,你就當作是有人在跟你練習深入思考 ,並想像是對方是在跟你詢問「要怎樣才能辦到的更具體細節? 」;而當你反對對方的意見時,一定還要再提出一個替代方案的建議,不然表示不同意了,可是又不說出自己的建議,交流就很難繼續下去了。很多溝通到最後不歡而散,或者討論不下去,就是每個人只管拋出問題,可是卻沒有人能提出具體建議,話題接不下去當然就走進死胡同了。
二、霍金如何看待人工智能?
霍金的觀點是:人工智能的成功有可能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大的事件,但是也有可能是人類文明史的終結,除非我們學會如何避免危險。比如,人工智能是有根除疾患和貧困的潛力的,但是研究人員必須能夠創造出可控的人工智能才行。所以,我們要竭盡所能,確保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對我們是有利的,霍金說,也許我們所有人都應該先停一停,把研究從提升人工智能能力轉移到最大化人工智能的社會效益上面。
停一停怎麼可能,霍金喊破喉嚨已經不少回了,從來沒看過哪個巨頭或企業願意停下來?與其花力氣喊這些沒人要聽的話,那不如趕緊用更多力氣去推動《道德設計:以人工智慧及自主化系統優化人類福祉的願景(Ethically Aligned Design: A Vision for Prioritizing Human Wellbeing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Autonomous Systems) 》
今天霍金回答問題時有提到目前推測時空有十個維度,關於次元維度的知識,給後面新來的朋友介紹一下,過去得到15min 有提供兩部非常淺顯易懂的動畫,完全不需要有基本知識就能看懂喔!非常值得花點時間看看,兩部影片總共不到 20 分鐘。 這兩部影片收集在《努力之餘偶爾抬頭看看別人怎麼做? 》這篇文章內。
三、從《紅樓夢》看中國商業?
吳軍覺得:今天中國的大部分公司,只要有了一點規模,都很像賈府,比如特別強調內部的自足性,巴不得什麼東西都自己做。
中國幾千年文化養成的農業思維基因,讓我們在公司經常會遇到想做乳製品的產品,可是卻堅持認為一定要自己開牧場,這樣擁有完整的技術掌控才會讓自己安心。打著外包協作品質不可靠,並且暢談著成本過高的迷思,其實是不想面對外包管理能力缺乏的問題,致使拖累公司無法有效率大幅躍進的腳步,而這些人往往都是自視技術非常專業的資深工程師。
轉載自:藍色小惡魔 - 魔窟《每天得到》
了解「防禦性傾聽」避免溝通無效!
VIDEO
今天得到的主題有 :
#一、剁手黨也有學習型選手?
#二、三個方法引爆內容營銷
#三、為什麼你會覺得別人話裡有話?
@吃乾貨Review@
以為我的刺已經磨光了,可是有時候還是會暴走,原來一直存在的聲音叫做「防禦性傾聽」,當下以為升起這道屏障只是在保護自己,原來會打開屏障是因為自以為遭受到攻擊,那在之後會激發我好鬥的本性也就能理解了,這就是修煉還差很遠吶~
一、剁手黨也有學習型選手?
學習型的剁手黨 在搜尋的過程中必須處理的資訊橫跨了物理、化學、地理、經濟...等各領域,所以不能小看學習型剁手黨的實力! 這些已經累積有一萬小時購物經驗值 的剁手黨,很可能已經成為朋友圈內的購物諮詢專家 ,比方說你可以問他“好朋友結婚該送什麼? ”、“剛認識的女朋友第一次生日的禮物選擇? ”、或者“0-4 歲嬰幼兒禮品? “...等。
學習型剁手黨 也會迫使購物環境升級,因為他們都是嫌貨人而且也有影響力,如果商家對於自家的產品和服務沒有及時修正,恐怕在無聲無息中生意就慢慢轉移到競爭對手那邊去了。所以別忽視這些累積了一萬小時購物經驗 ,且熱衷於追求商品專業知識的學習型剁手黨 ,他們的影響力可能堪比網紅。
二、三個方法引爆內容營銷
你是不是常常困惑:我創作內容,利用社交媒體,並緊跟每一次數位營銷的創新和新平台的運作,可為什麼業務和影響力都沒有明顯的起色? 讓《熱點:引爆內容營銷的6個密碼 》這本書來告訴你!本書開宗明義就先提醒大家:好內容不一定能獲得最後的成功,但是沒有好內容是肯定不行的,這是引爆內容營銷的起點。 藉由這段得到 的內容底下分享了三個方法的心得。
第一種方法、嵌入分享基因 :其實就是要我們以分享的方式來創作內容,每個人都喜歡和人分享並獲得肯定,也因此對於別人分享的內容會感到比較有吸引力。太過商業化的呆板用語和文章內容,肯定是讓人沒有耐心看下去。
第二種方法、打造一個精英社群 :讓用戶參與是一件很有效的做法,對於內容創作來說,讓用戶參與的事情不一定只能侷限在創作上,有可能是活動設計或者是照片分享。只要能培養出一群忠實的菁英鐵粉,引爆的火藥算是準備好了。
第三種方法、利用多種分發手段 :別小看小平台、小網站的爆發力,或許某個 50 人小群體他們凝聚在一起的信念,剛好就符合你產品能打動人的精神,說不定這個小群體整個就成為你產品的優質鐵粉。另外邀請員工一起來建立一套社交組織,讓內外的資訊能夠連結整合,這也可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社群宣傳力。
《熱點:引爆內容營銷的6個密碼 》本書由全球營銷專家馬克・捨費爾所著,詳盡披露如何收獲核心粉絲、形成社會認同、引爆熱點,進而成功塑造偉大的企業和個人品牌。點我可以到博客來購買這本書喔!
三、為什麼你會覺得別人話裡有話?
這個主題是今天的重點了,一方面我自己在與人溝通時,確實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當對方正在跟我說一件事,可是我內心裡有時會響著這樣的聲音:「我沒有」、「不是這樣的」,並且想著一會兒該怎麼反駁,或者會覺得:「他一定是話裡有話,我都聽出來他想說的潛台詞了」。
並且,當我在進行溝通時,也會很注意對方是否正在聽著我的論述,因為如果對方也陷入上面的狀況,其實這段時間內講的話都是白講的,因為他沒聽進去自然也不會達到我想說服的目標。這種狀況就是「防禦性傾聽 」,而「防禦性傾聽 」對人際關係的破壞性很大!
防禦性傾聽 :在溝通的過程裡,如果聽對方說話的人覺得對方是在指責自己,或者對自己有負面評價時,就會很警覺地在心裡設一道屏障,用來保護自己。
進入「防禦性傾聽 」的人他可能會開始反駁對方的言論,抓語病或鑽牛角尖,甚至是回擊對方,挑起對方的弱點或過往的錯誤,來讓自己反守為攻,甚至是以獲得勝利為目的在進行反駁;即使是最輕微的防禦方法「轉移話題 」,那也無助於問題的解決,有可能暫時平息戰火,但也有可能瞬間惹毛對方。
一般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立場,很自然地發起防衛姿態,甚至進入攻擊模式,是很正常的行為。除了今天得到 裡說的方法外,底下再分享小惡魔修煉的心路歷程。
在年輕的時候,我身上長滿了刺曾被長官直白地說穿過。當與人溝通的時候,總想著要立即表達立場,經常打斷對方搶話過來說,自然這樣的溝通並不會得到最好的結果,通常是妥協或不歡而散草草結束。
雖然升級後,我會盡量忍著等對方“高談闊論”地講著,不過嘴巴閉著的時候,腦中盤旋的是等一下怎樣在這裡回擊,在那裡反駁,所以帶著筆記本進入會議就很重要,我當時自己覺得這是很得意的好習慣,這樣我就能假裝讓對方感到我有尊重他,可是等我拿到發言權後,可以因為筆記本上的提示,就能快速反擊取得我的勝利!
其實,事情到這邊後我沒什麼太大的進步,我可以訓練自己大部分的時候讓大腦專心聽著對方講話,也不急著在對方讓出講話權時急著回應,因為我已經不會在意當輪到我講話時暫時無聲的尷尬,我會先告訴對方「讓我想一下再回答」,也不會因為這樣感到自己處於下風,因為沒經過思考清楚所衝出去的話,不是一句「 剛剛是我失言,請你不要放在心上! 」就能化解的, 因為事情已經發生了,該影響的就會影響!
不能設身處地隨時能站在對方的立場把事情想清楚,並且在有效的時間內思考出可以讓對方接受,而自己也不委屈的回應內容,面對這樣的窘境時,我只能試著和對方溝通今天是不是能暫時結束,不過,大多數擺著的問題大家之後可能也盡可能迴避,因此,很多問題都沒有被解決。
智慧、知識和經驗的不足,讓我不能夠對所有問題得心應手地處理,這是我往後要不斷持續磨練的事情,雖然不能學富五車,但也不能中斷學習,希望在未來能增加自己更多妥善解決問題的能力。
轉載自:藍色小惡魔 - 魔窟《每天得到》
對父母的「怨恨」其實是因為「愛」
VIDEO
今天得到的主題有 :
#一、成為高手「前25%法則」
#二、原生家庭創傷如何看待?
#三、對憂鬱症的認識誤區
@吃乾貨Review@
人更容易關注到危險的信號,所以創傷記憶往往印象更深刻,生活中的美好記憶也會因此被淡化。對引起我們創傷感受的外人,我們可能只是「恨」;但是孩子對父母有著更高的期待,期待父母的愛、期待理想化的父母,當期待落空了就容易產生「怨」。
一、成為高手「前25%法則」
<第一條,要發展一個系統,而不是在乎小目標的成敗。>
《巨人的工具》這本書的作者他說到當時寫部落格的過程,就是現在小惡魔寫得到15min 的情況很像,這個部落格並不期待獲利或者有設定成功的「目標」,而只是培養我的習慣以及實測寫作的技巧。在這半年來得到15min 的風格改過好幾次,撰寫的效率也提升不少,而整理過的心得也在我腦中塞得滿滿的,在生活上如果有什麼事情和過去閱讀過的文章有關聯,都會再搜出來看一看,而這搜尋的過程也會回饋到文章歸類整理方式上,更方便讓自己和網友能找到想複習的文章。
<第二條,判斷一個靈感值不值,與其聽大腦的,還不如聽身體的。>
現在得到15min 的主題已經不再亂數決定了,拜得到App 的改版,讓我可以選擇有興趣以及有經驗的主題後再組合進行心得創作,這過程大部分還是用大腦判斷來著,不過有時候會跟著心走,即使很硬的主題,但是心裡面覺得這是大家值得知道的知識,就算不懂也會收進來試試看。
<第三條,在兩到三個領域裡,達到前25%的水平。>
真是瞎貓碰到死耗子,其實我覺得『3』這個數字特別有魔力,所以在寫了得到15min 一陣子後,我決定鎖定在三個主要領域內:科技趨勢、組織管理和終身學習。 如果再往上個層次來看,我目前對於軟體開發算是很有經驗,現在也把部落格經營磨利,接下來我想做的事情是進行實體商務的經營,現在還到處受挫中,主要因素還是自己很多方面的準備都不足夠,特別是心態的定位還沒找準。
總之,想成為高手當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特別是要沒有利益目標地長時間做某件事情,這就不容易了,而在做這件事情的同時,普世觀念是你必須把一份正經的工作做好,這樣身邊的人才不會對你有所誤解,而讓你在進行中一直感覺沒有支持。但是,如果你非一般人,對自己做的事情也很有把握,只要日子過得下去,那就專注去做吧~別人的看法就等你的未來去推翻!
二、原生家庭創傷如何看待?
發展心理學的「生態系統理論 」:對一個人來說,「原生家庭 」是對他影響最大的幾個子系統之一,但並不是唯一的系統,大一點的系統是學校、社會等等。
已經受到原生家庭 創傷的人,請參考底下三個建議:
第一個建議、不必嘗試改造父母 :仔細想想,一個人的性格是來自巨大的「生態系統」數十年的養成,我相信就算正在改變,那個幅度和時效肯定不會符合子女的期待,那又何必把自己的未來託付在別人的變化上,試著從自身的方面下手會相對容易些。
第二個建議、試著獨立 :試著獨立不是要你立即從「原生家庭 」分離出去,更不可以用激進的方式離家出走。要理性思考如何對結果負責,並以此充份溝通讓父母的擔憂和影響降到最低,然後緩和地開始進行獨立。
第三個建議、要「往前走」 :不要認為傷痛一定能被修復,反而要有必須跟自己的不完美和遺憾相處的認知,接受了才能繼續往前走。
三、對憂鬱症的認識誤區
憂鬱症的產生是生理、心理,以及社會三方面的共同作用。所以,想瞭解憂鬱症患者,除了他個人的生理、心理情況,還要把他放在社會關係中,進行動態的觀察,包括他的家庭關係,社會關係,以及要考慮時間維度。
關於抑鬱症的本質,常見的解釋有:神經遞質假說、神經迴路假說、神經可塑性假說、以及海馬體假說等,目前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科學定論。
今天是以科學的角度提供關於憂鬱症的知識,如果沒看過昨天的得到15min 《<別把心理疾病簡單化>隨便的安慰可能讓朋友感到更糟! 》,請務必花點時間聽一下,這很重要!
最後,作者张进的兩本書《渡過:憂鬱症治癒筆記 》(博客來購書連結 )和《渡過2:接納是最好的治癒 》(博客來購書連結 )博客來都買得到,兩本加起來不到五百塊,有興趣的可以去逛逛。
作者從患病、外界介入、臨床治癒,到幫助他人的全過程,記錄了三年的時間。闡述了憂鬱症患者重返社會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還探討了如何克服負面情緒,緩解生活壓力。他從一個過來人的角度,把理論和實踐結合,既有科學性,又有故事性,相信能給很多患者很多幫助。
轉載自:藍色小惡魔 - 魔窟《每天得到》
<別把心理疾病簡單化>隨便的安慰可能讓朋友感到更糟!
VIDEO
今天得到的主題有 :
#一、看懂歷史也需要大數據
#二、阿里失敗課「破碎與重建」
#三、為什麼有人主動認領心理疾病?
@吃乾貨Review@
除非自己經過專業醫師診斷,否則別亂對自己貼上心理疾病標籤,更忌諱以此「 自貼標籤」去取得對方相信你的「心理認同感」,這樣的人並不如自己認為的那樣了解真正患病者的痛苦,不負責任的安慰反而延誤對方接受治療的時間,因而增加自殺的風險。
一、看懂歷史也需要大數據
歷史是我僅次於地理的爛科目之一,第一次知道可以從大數據來理解歷史和驗證歷史的認知,如果能把資訊化分析這件事情加入歷史學科內,對我這樣的人來說肯定樂趣多了不少。
第一個案例、儒家文化正面的影響 :學者統計了清朝在 1644-1910 年間,山東 107 個縣的暴動情況,發現孔廟數量越多的縣,暴動的次數越少。
第二個案例、利率 vs 債主或借戶死於糾紛的機率 :這次選取了 1732-1895 年間官方 5,000 件借貸糾紛引發的命案,結果發現如果沒有收利息,被打死的會是借戶;而利率越高,債主被打死的機率就越大。
第三個案例、國王和皇帝的權利 vs 死於非命的機率 :作者陳志武曾參與統計中國從秦朝開始的 658 個皇帝的死因,結果發現,有 38% 左右的皇帝死於非命;公元 600-1800 年間歐洲的 1,513 個國王,死於非命的比例是 22%,大概是中國的一半多。因此推測,中國皇帝因為權力更大,殺死皇帝帶來的好處實在太有誘惑力了,所以才讓皇帝成了「高危職業 」。
二、阿里失敗課「破碎與重建」
在自認為工作經驗累積到相當豐富後,對於自己辛苦建立的成果一再地被組織各種環境或領導因素「被迫破碎」,最終不想再繼續重建而選擇離開職場舞台,也因此就無法在原來的領域拓寬自己的邊界,現在必須重建的是完全不同領域的基礎,難度其實蠻高的。
在這段得到 裡也看到另一個和自己想法不同的觀念,就是阿里巴巴招聘時就算明知新人呆不了一年,阿里也會把人招聘進來。因為一個帶有自己固有能力和認知的新人進入組織後,第一年是給組織提供養分的;如果新人能夠在組織裡衝撞後打開自己的邊界,並與組織的系統連接共生,那三年之後,他就可以從系統中得到養分。反而,那些不到一年就離開的人,只能做系統的肥料。
三、為什麼有人主動認領心理疾病?
大家真的要看懂這段得到 說的把心理疾病「浪漫化 」、「簡單化 」和「隨意化 」帶來的後果!因為這樣反而會增加真正患病朋友的自殺率。自覺得有心理疾病,就應該找專業的判斷後再說,別就以此認為自己有相同的經歷而隨便安慰別人,因為你自認為有效的語言激勵不一定有用,反而會忽視問題的嚴重性,甚至讓對方感到更糟!
轉載自:藍色小惡魔 - 魔窟《每天得到》
如何實現一個工作高效也擁有生活的人生?
VIDEO
今天得到的主題有 :
#一、怎樣才能不把工作壓力帶回家?
#二、內容付費的三種邏輯
#三、大腦為何不會信息過載?
@吃乾貨Review@
如果不得以會把工作帶回家,就在家裡劃定一個專屬的工作區域。學習今天的三個方法,試著為自己設定一個工作狀態,可以用迅速進入工作狀態,也可以迅速抽離開來,幫助自己做一個工作高效,但也擁有生活的人。
一、怎樣才能不把工作壓力帶回家?
第一種方法、限制工作時間和地點 :如果家裏空間沒大到可以分房間或兩張工作桌子,可以改用L型的桌子(或者自己搞成L型的),一邊是工作用的桌面環境,一邊是休憩用的桌面。工作時間過了就把工作桌面做個封閉的儀式,比方說筆電蓋起來,或者螢幕用防塵布蓋起來(液晶螢幕防塵蓋),表示今天不會再碰工作了。
第二種方法、設置一個「結束工作」的信號 :比方說回家前繞個路去某個地方坐坐,這些地方可以多找幾個隨機輪流去,例如公園、書店、咖啡廳、特色小店或便利商店...等。
第三種方法、設置一個「第三空間」 :第三空間是給自己也能暫離一下工作與家庭的方法,不過要跟另一半協調好喔!要公平^^
二、內容付費的三種邏輯
第一種模式、看病模式 :提供專家資源解決用戶問題,建立一個架構和模式迅速媒合用戶和專家,比方說好大夫在線、簡單心理...等。
第二種模式、吃藥模式 :就想像是成藥,已經按照預期的病狀準備好各種解決方案,提供一個平台,方便用戶迅速找到需要的知識,比方說得到 的各種專欄。
第三種模式、入教模式 :這個要有大神的等級才辦得到,小惡魔現階段沒啥心得感想...XD
三、大腦為何不會信息過載?
有點注意大腦知識的人應該知道神經元和突觸的關係,每個神經元會和別的神經元形成大約 1,000 個突觸,在睡覺的過程中,大腦裡的突觸會縮小將近 20%。不過只有大概 80% 的突觸會在睡眠中被「修剪」,剩下的 20% 可能是跟重要記憶有關,它們在睡眠期間不會被「修剪」。不過突觸的「修剪」不一定只發生在睡眠的時候,只是因為睡覺的時候,大腦訊息流量減少,所以對於大腦整理突觸會比較有效率些。「修剪」這些突觸的目的是讓大腦為學習新的事物做準備。
轉載自:藍色小惡魔 - 魔窟《每天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