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太短,同樣一天不要活兩次(Life is too short, don’t live the same day twice.)
VIDEO
今天得到的主題有 :
#一、我把自己想象成一個軟件
#二、最大的威脅是過去的自己
#三、中國的第二次人口紅利
@吃乾貨Review@
人生三萬多個日子,同一天不需要過兩次,可是大多數的人卻日復一日地重複著生活模式,只為了混口飯吃。也許我們昨天還沒想過明天怎麼擺脫今天,可是今天你一定要開始想怎麼擺脫的這個問題。活著就是要每天進步,每天吸收一點才不至於到了有天面臨危機時,而必須賭上老命拼個大改版!
一、我把自己想象成一個軟件
過去想當一個軟體開發工程師只要把程式語言的 keyword 學好就有飯吃,現在號稱會寫程式的人招牌掉下來都能砸到一個。在以前高手只要能熟用第三方函式庫,就能讓新人伏首膜拜;現在不但函式庫五花八門,連程式語言也百家爭鳴,你今天才學會這個程式語言,明天上頭可能就要你用另一個程式語言開發。大家切換技能的能力也旗鼓相當,所以現在能更勝一籌的竅門是跨領域的知識。
你一定可以對自己的工作內容規劃跨領域的知識學習計畫,比方說遊戲設計工作就應該多涉獵點歷史學和神話的知識,而經濟學和心理學是屬於共同科目,未來一個軟體開發工程師想處於比較高階的領域,則物理學、生物學和進化論也就是你的必修科目。在人人都會寫程式的未來,你如何再繼續保持競爭優勢,你現在就必須認清,這世界改版的速度越來越快,你自己改版的速度要跟世界一樣快,甚至更快,才能安穩地坐在車子裡面。
二、最大的威脅是過去的自己
最大的威脅是過去的自己,從個人還是企業都適用這個觀念,昨天的文章《昨天的太陽曬不乾今天的衣服! 》這句話很好,也是告訴我們要看清楚現在潮流的變化。但是我另外要提醒的是,該拋棄的是不合時宜的後天習慣 ,而不是造就企業成功的天生基因 ,別因為改變而破壞客戶對你的熟悉感。
另外來說,一個成功的大企業想要發展跨領域時,卻總是找不到對的人,因而抱怨運氣不好,卻不曉得是自己找人的方向沒有跳脫過去的思維。這樣成功的大企業大多會從門當戶對的公司裡高薪挖角主管過來,然而這些在大企業裡的高階主管,早就習慣在豐厚的資源和容易成功的戰場上指揮,對於嗷嗷待哺的團隊如何養成的經驗可能是零,因此才會英雄無用武之地而被視為廢才。
這些大企業想從新領域裡開疆闢土,應該拋棄高學歷和大品牌的迷思,放下成見去聘請新創公司裡的戰將,他們才是還在線上的嗜血野狼,也才知道怎樣操兵練將,而不是只能抱怨怎麼在一家大公司裡沒半個可用的人才,這是雙方認知誤差造成的下場。
這段得到 介紹的書在博客來繁體版書名是《二十一世紀工作論:勞工被人工智慧取代,我們的工作、生活與社會將往哪裡去?會變得更糟或是更好? (The Wealth of Humans: Work, Power, and Statu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點我去博客來看看 ):這個世紀的工作改變出乎意料的更快,智慧科技衝擊了經濟的方方面面,帶來前所未有的富裕、最豐富充足的產能、最物美價廉的商品、人人可享醫療及教育資源;但也從根本改變了工作者、工作內容以及報酬。
三、中國的第二次人口紅利
過去我們在《還在紅潮來襲驚恐中的台灣人,你知道印度製造即將崛起嗎? 》這篇談過人工成本的人口紅利已經移往印度,而今天的得到給我們另一個觀念:人口紅利是有階段之分的!
中國的人口和市場龐大,從消費的角度觀察,消費能力的成長可以分為追求性價比、追求品牌、追求個性化消費...等階段,從年齡結構的改變會有婦幼市場的紅利,也有銀髮市場的紅利,還會有男性消費市場的紅利,只要能洞察市場,中國的各種紅利還是有得挖的。
轉載自:藍色小惡魔 - 魔窟《每天得到》
光是笨,不會得到天公疼!
VIDEO
今天得到的主題有 :
#一、松樹和笨人
#二、傳統浙商的生意經
#三、產品高手講怎麼做產品經理
@吃乾貨Review@
笨人的成功不是靠運氣和偶然,而是他們懂得分析反思、不投機取巧、和善待人、總是不計較付出!
一、松樹和笨人
依我來看,中國選擇「楊樹 」捷徑是正確的策略,因為在世界正急劇地發展時中國關起門來冬眠,好不容易接軌到世界來就必須選擇立竿見影的快策略 。現在,策略已經奏效了,世界不得不開始跟著中國走,這時候中國應該思考採用「松樹 」的思維,鞏固力量、提升質量搶下世界火車頭的稱號,趁反全球化的川普大輸 出來自亂的時代,搶佔上勝利的灘頭堡佈局宇宙 ,別再來打擾蕃薯大的台灣啦~
台灣有句話叫做天公疼憨人 ,但是天下憨人那麼多總是要排個先後順序,決定這先後順序的因子就在於憨人內在修煉。台灣是不是那個天公願意疼惜的憨人,就看我們是願意內省還是內鬥了,指望隔壁的胖虎不來霸凌,那是不可能的事了!
二、傳統浙商的生意經
傳統浙商的生意經 :
第一、戒欺,戒掉一切欺騙;
第二、誠信,對待所有顧客都應該誠信;
第三、不得以次充好;
第四、不得以假亂真;
第五、童叟無欺;
第六、真不二價,沒討價還價的,反過來叫價二不真。
小惡魔結論 :要嘛浙江不是中國的一份子,不然就是我聽你在唱歌啦!但我相信這是胡慶余堂的經營法則。
三、產品高手講怎麼做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 :他不擁有實權、對結果負責、將原來的職能部門按照產品重新組織、提升效率。 從本體來說,產品經理的能力總結是抓住一個需求、提供解決方案、賦予產品一個被買單的理由。
產品經理的五個能力等級模型 :
第一級、可行性 :產品經理能對需求給出可行性的解決方案,這要求產品經理完成基礎技能訓練和領域知識的積累,對用戶價值、技術可行性、商業可行性有基本判斷力。
第二級、創造 :產品經理要能為一個需求或問題找到最優解。這需要不斷洞察環境、用戶的持續變化和趨勢,找最優解都是創造的過程。
第三級、權衡 :產品經理能跳出單個的需求,把多個需求放在一起通盤全局來考慮。這就要權衡取捨,這樣的產品經理需要獨立負責一個產品或子方向。
第四級、變遷 :產品經理能跳出當下,對接下來的世事變遷能產生預判。這需要從早期開始完整地經歷一個產品變大的過程,並在用戶變化和外部環境變化中做很多的產品對策調整,反過來一個大產品的變化又會影響到用戶和外界的應變,如此交互循環,形成對社會變遷、產品變遷、用戶變遷完整的理解鏈條。
第五級、方法論 :產品經理要有成體系的方法論輸出,追求的是影響力和確定性。建立影響力有利於招人才,以及內部推動項目。產品成功有很多因素決定,分別有的成分是個人能力強、公司資源多、因為碰上風口。
轉載自:藍色小惡魔 - 魔窟《每天得到》
當你停下來的時候,你的思考和創意才開始!
VIDEO
@吃乾貨Review@
今天音頻是十分鐘九個主題的乾貨知識,有好幾個跟創意有關的知識,所以我想拆個「停」字來問問大家:「 山上的涼亭都會設置在什麼樣的地方? 」。其他的主題還有 #頭腦風暴、#長期思維、#緩慢思維、#用戶需求、#共享單車、#人類嗅覺、和 #高齡父親才是影響孩子健康的因素,並不是 #高齡產婦!
<創新心法>
先來說「停」這個字就是一個人在涼亭前,那為什麼一個人在涼亭前是停下來的意思?因為通常涼亭都會建置在風景最優美的點,只有停下來才能欣賞到最優美的風景。如果你爬一座山,或者到一個旅遊景點只是匆忙地刷過,肯定會錯失很多美麗的風景。所以以後出去玩的時候,看到涼亭就要意識到,在這裡停一下就有機會看到當下最美的風景囉!
過去埋著頭往前衝將近二十年的工作時間裡,雖然偶爾放假發呆時會胡思亂想,可是最近幾年忙到連假日都無心好好喘口氣,所以有種腦袋生鏽的感覺。看到【總裁說書】嚴長壽談《謝謝你遲到了 》的影片裡說到「當一個機器停下來的時候,它就停了;但是當一個人,暫停下來的時候,你的思考和創意才開始! 」
【總裁說書】嚴長壽談《謝謝你遲到了》
VIDEO
《謝謝你遲到了:一個樂觀主義者在加速時代的繁榮指引(Thank You for Being Late An Optimist’s Guide to Thriving in the Age of Accelerations) 》(博客來購書連結 、購書備用連結 ),書中用許多精彩實例,告訴我們現在世界已經進入一個快到令人目眩神迷的地步,並且為我們提供一些良方,教我們如何安度於這個加速時代。作者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他說由於科技呈現指數型發展,當今世界的運作受到地球上三股最大力量的牽引,包括「摩爾定律」(Moore’s Law)、市場(Market)和大自然(Mother Nature)。這三股力量的交互作用,正在快速重塑現代世界,改變地球的面貌。
上面是我對於「創意」提醒一下,不是汲汲營營想榨就能生出來的,有時候你必須停下來放鬆才可以。 接下來繼續看今天得到 說的物聯網之父告訴我們,別因為過去社會灌輸給我們的資訊而迷網,其實每個人都有創意的本能,創意不是天才的專利,就如同我在《上班是無聊的天堂;創業是精采的地獄! 》這天得到15min 裡「創業要注意的五大問題! 」這個主題說的:別相信靈光一閃這種事!
物聯網之父凱文.艾希頓(Kevin Ashton)在他的書《如何讓馬飛起來:物聯網之父創新與思考的九種態度 》裡說:創新是像走路一樣思考的結果,左腳是問題 ,右腳是對策 。一直重復,直到你到達目的地。 決定你能不能成功的不是你步伐的大小,而是你邁出了多少步。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社會的「隱性課程 」:服從比創新更受歡迎 。於是,我們習慣趨同,顧慮提出異議,並將對創新的嚮往轉化成種種迷思:需要靈感、天分、相信有某種訣竅;以及對成功的不當認識:只看到結果,而忽略創造者在過程中遭遇的挫折與堅持的勇氣。
繁體版《如何讓馬飛起來:物聯網之父創新與思考的九種態度 》這本書獲各界好評,還有和沛科技創辦人翟本喬博士 為此書寫推薦序;《多倫多星報》(Toronto Star)說:「想激發創意潛能,讀這本書就夠了! 」;奇點大學未來研究與預測主任保羅.塞佛(Paul Saffo)說:「這本書將從此扭轉你對創新的看法,並且使你成為更好、更具創造力的創新者。 」;我說:趕快上博客來買吧! 博客來購書連結 、購書備用連結 。如果你想要研究一下簡體版完全不一樣感覺的翻譯,簡體版的書在這裡:《被誤讀的創新:關於人類探索、發現與創造的真相 》
有了創意就會想要創業,過去我們會聽到看到許多成功的創業家,但是他們的成功模式可能不一定適合你,但不知道怎麼分辨?今天得到 告訴我們,創業圈的頂尖高手大概分為三種風格:火、風、水,例如火的马云和雷军、風的丁磊和罗振宇、水的马化腾和张小龙。你要先了解自己的風格,然後再選對高手跟著學習,不然如果自己是偏向水型的創業者,卻一直看著火的馬雲當榜樣,那就悲劇了!
最後,今天還有個長期思維 和緩慢思維 的觀念,我覺得這也很營養。
成功的人通常都保有長期思維 的習慣,比方說會經常思考未來幾年甚至幾代人的規劃;而只會酗酒的人當然就只會想到下一杯去哪喝的問題。
緩慢思維 則是對於重大決定必須要深思熟慮,例如進行投資;而對於生活小事則要快速思考完成決定,例如買哪支牙膏。
<高齡父親 vs 高齡產婦>
說到高齡產婦 就讓我想要回問一下一篇十年前的文章《小小惡魔的誕生 》,或許應該找一天再重新整理一下。在今天之前,都認為是因為高齡產婦 所以需要考慮對胎兒先進行羊膜穿刺術檢查 ,在文章的最底端有我當時收集的資訊。
然而今天得到 從五月的《美國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雜誌》(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發表了一項研究告訴我們,其實小孩基因上的健康與否和母親的年齡無關,有影響的是父親!
好吧...我承認誤會很久了XD,我在這裡向全世界的女性道歉!
不過我覺得這份報告講的是社交能力的落後,如果是從社交能力來比較,我倒是比較懷疑是後天產生的。高齡父親可能對小孩會比較溺愛,不同於年親父親可能工作必較忙碌,或者人生歷練較為不足,所以對小孩的管教年輕的父親和高齡的父親肯定是有天差地別的,而這部分的差異對於小孩社交能力的影響也不能排除。
轉載自:藍色小惡魔 - 魔窟《每天得到》
用奢侈品『健康』去換日常用品『工作產量』是不划算的!
VIDEO
今天得到的主題有 :
#一、挖掘小數據捕捉用戶需求
#二、多任務、少睡會成功?都錯了!
#三、雙重病毒傳播循環
@吃乾貨Review@
工時長並不會增加工作產量,因為工作效益會隨著時間和體力影響而下降,更何況長期下來會連健康都賠進去!而你的老闆可能並不在乎,更慘的是自己常常也忽略了這個健康常識。
一、挖掘小數據捕捉用戶需求
大數據時代要注意的兩個問題 :大數據不會激發深刻的見解;以及大數據重分析,輕情感,沒辦法提升品牌的受歡迎度。
這段得到 就像是告訴我們魔鬼藏在細節裡 的觀念,不要被大數據的風潮給轉暈了,提醒我們小數據裡的細節也很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如何挖掘小數據來捕捉需求的七個步驟:蒐集資料、尋找線索、連接線索、關聯、因果關係、補償、觀念。
蒐集資料 、尋找線索 、連接線索 ,就像是 RPG 到了新地區一定要去找的 NPC 問問情報。最後的補償和觀念的說明太簡短了我無法意會,可能要去翻翻書才知道,不過有句話很重要「創意不太可能在壓力下產生,往往是不經意間到來,所以要給自己留有足夠的空間。 」這部分可以複習一下「四種訓練創造性的方法 」的第二張網、無腦走動 。像今天我也在這個主題卡彈了,於是到附近的路易莎坐坐順便觀摩學習,不到十分鐘就靈感湧現完成了現在的這些內容。
二、多任務、少睡會成功?都錯了!
<每天睡四個小時的人更容易成功>
我覺得「每天睡四個小時的人更容易成功 」這點基本上沒太多錯誤,以這段得到 內容說「那些只睡四個小時的人,體內會分泌過多的腎上腺素,這種激素讓他們保持警醒。 」這應該是讓這些人可以一直處於工作狀態(不一定是高效喔 )的其中一項生理因素,但問題是出在『有命賺是不是有命花』 ,像我自己至少很確定記憶力減退的狀況很明顯。
<21天養成一個新習慣>
如果只用「21天」去簡化養成一個新習慣的過程可能太單純了,或許練習一千次還比較實在點。以這段得到 舉的開會發言例子來說,如果那個習慣可以在一天內多次有效地練習,那就可以用高頻率練習來縮短養成習慣的時間,並仍然保持一千次的這個練習數量。那這樣來說,如果要養成每天六點起床,就只能花三年的時間來練習了,是嗎?
<多任務處理>
人腦多工處理網路上有很多論述評論這樣工作模式的缺點,雖然我還是很愛多工處理,不過也是覺得想要同時去做兩件以上需要用腦的工作是不太可能,除非是像這段得到 舉的例子,另一件工作不太需要思考, 以及成果的品質不太要求,這樣的多工是可以的。至於我的多工處理模式,其實是要很靈敏的切分工作,能夠反射性地把工作在腦中排出大小事情,迅速地決定哪些事情處理的前後順序,並且同時考量到這件事情放下去後是不是有自動處理的等待時間,或者是和別人合作的上下手處理時間,這樣交替來的多工處理效益,達成一段時間內讓很多工作進度同時可以推進。
三、雙重病毒傳播循環
LinkedIn 的「雙重病毒傳播循環 」:簡單來說,就是讓新註冊用戶源源不斷地邀請更多的新用戶,同時還會帶動老用戶時不時地回來看看。兩個循環同時發生,病毒傳播效果大大提升!
這段講的是 LinkedIn 對「雙重病毒傳播循環 」的成功案例描述,不過成功是不能複製的。我們只能從別人成功案例中看看能不能吸取到屬於自己的想法,更別想去直接套用別人的成功模式,比方說把魔法數字的「4」當成常數去套用。
另外,有人說開發新客戶的成本是維護老客戶的四倍以上,那就不去做嗎?我從 LinkedIn 「雙重病毒傳播循環 」的案例中認為,這個成本是有機會降低的。
轉載自:藍色小惡魔 - 魔窟《每天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