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對於「習慣」把工作拖到最後一刻才做的員工,我們可以用科學的「科技版緊箍咒:光遺傳技術」來電電員工,這樣就能讓員工變成「目標導向」囉!?
這段得到和其他得到心得合併在這篇得到15min:《加薪升職求上位,就看你有沒有悟性了!》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些壞習慣,比如有人讀書時集中不了注意力,有人工作時不拖到最後一刻不動手。這些壞習慣特別難改。不過,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大腦裡壞習慣形成的原因,未來,我們也許可以用科技手段輕鬆改掉壞習慣。
研究人員發現,大腦的決策區是在前額腦區的底部,但是在這裡有兩個完全相反的決策系統:一個叫習慣型腦電波迴路,從名字我們就能看出來,這個迴路是讓我們做某些事情能習慣成自然。比如吃飯前要洗手這種習以為常的事情;還有一個叫目標導向型迴路,這個迴路可以幫人們進行一些有目的性的行動,比如選一條新的路線回家,讀一本新書,堅持跑步鍛鍊等等。這兩種腦迴路在前額腦區可以說是互不相讓,一直在爭奪控制權。
為什麼說壞習慣很難改呢?這是因為,當兩種腦迴路為了控制權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大腦會自動釋放一種神經化學物質,叫內源性大麻素,它可以幫助習慣型腦電波迴路奪回控制權。也就是說,人們更容易放棄目標,回到原本讓自己舒服的那個狀態。這麼聽起來,內源性大麻素好像是種助紂為虐的物質。但其實,如果沒有了它,我們就什麼都做不了。因為人類的全身都有這種物質,它參與了很多生理過程,比如食慾啊、痛覺感受啊、情緒記憶等等。
你看,既然習慣型腦電波迴路是因為有幫手才經常獲勝,那我們給目標導向型迴路也找個幫手不就行了嘛。科學家最近就找到了一個幫手,叫光遺傳技術,它能精確地打開和關閉特定的神經。利用它,就能讓目標導向型腦迴路掌控大局。
當然了,這不代表習慣型腦迴路就是壞的,保持兩個迴路之間的平衡還是很重要的。因為在日常生活中,習慣型腦迴路能讓我們快速又高效地完成一些例行動作,不用每次都學習新東西,否則大腦就會超負荷運轉;而目標導向迴路呢,能讓我們適應新環境的變化,兩者缺一不可。所以我們用光遺傳技術改變壞習慣,並不是要關閉習慣型腦迴路,而是在需要切換成目標導向型腦迴路的時候,能及時切換過去。
所以你看,想要改掉壞習慣,不僅要停止對習慣型腦迴路的依賴,還要提高大腦在兩種迴路之間切換的能力。也許在不遠的未來,我們就可以通過光遺傳技術,調節習慣型腦迴路的主導權,戰勝壞習慣。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漫科普」(如何改掉壞習慣?研究發現大腦形成行為習慣的原因)
2017年1月30日 星期一
2017年1月29日 星期日
老生常談卻屢見不鮮:公司創新發展4點建議
1. 開源創新
2. 先別急著實現理想
3. 及早研發好技術
4. 別害怕科技泡沫
有點老生常談,不過提到擁抱開源這點,是應該再宣傳一下;
而那個科技泡沫,感覺像是硬要湊出 4 點似的,有點在扯,人家投資是有眼光的,不是賭運氣來的~
這段得到和其他得到心得合併在這篇得到15min:《你要懂弱智才會聰明》
第一,中國公司想要創新,就要盡量去做開源創新。什麼是開源創新?王煜全說,創新分兩類。一類是通過專利保護的創新,這類創新往往有很高的專利壁壘,中國公司通常只能和那些擁有專利的公司合作,獲取對方專利的授權,卻很難獲得專利,除非花大價錢去收購這些專利甚至收購對方的公司。所以這種有專利壁壘的創新就很難做。
而開源創新就不一樣,比如目前非常火的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生物大數據這些都叫開源創新。因為這些技術的算法都是開源的,所有人都能用。這麼一來,中國公司就能在這些方向上緊跟別人的研究步伐,然後用這些技術結合自己擅長的領域,建立行業壁壘。
第二,王煜全建議中國的創業公司,不要一上來就想著去實現公司的偉大理想與願景,而是去找一個更成熟、時間上見效更快的市場切入點,也就是先去摘市場這棵樹上最低垂的成熟果實。等到有了足夠的利潤和現金流,再去實現遠大理想,這樣才能在創新道路上走得更遠。
王煜全用精准醫療舉了個例子,他說,精准醫療是一種將人的基因、環境與生活習慣等各方面因素綜合考慮的疾病預防與治療方法。用精准醫療指導治療癌症具有極大的潛力。很多做精准醫療的公司一上來就直奔治療癌症的方向。結果在實際推進的過程中,就遇到了醫院數據不公開、病人不配合等等各種各樣的問題。王煜全認為,如果發現癌症治療明顯過於困難,這些公司就應該先在一些小方向上探索。比如說,對人下藥,就是根據每個患者的基因和身體狀況去建議他們選擇更加合適的藥物。這樣的話,公司不但能慢慢積累資本和技術,還能取得病人各方面的數據,為後面的項目打好基礎。
第三,對於好技術,應該盡早下手。很多優秀技術在商業化過程中往往需要 5-8 年的漫長研發期。而技術通常不是孤立的,需要和各個領域結合。王煜全建議中國公司,既然這些技術遲早要和各領域結合,不如我們在這些技術的研發初期就早早地和研發團隊合作、協同研發。這樣既能縮短技術的商業化時間,又能領先一步搶佔市場、合作共贏,何樂而不為呢?
第四,科技泡沫不一定全是壞處。王煜全說,目前中國科技領域的一個特色就是概念泡沫。比如中國早期優秀的互聯網公司通常在海外上市,有著差不多 2-30 倍 PE,也就是 2-30 倍市盈率的合理估值,市盈率這個概念是最常用來評估股價水平是否合理的指標之一。而後來那些並不是最好的互聯網公司,在國內上市,炒作一些像人工智能、虛擬現實這樣的時髦概念,反而能拿到 2-300 倍的估值,可見泡沫十分明顯。
但王煜全認為,概念炒作不一定是錯誤的,主要還得看這個概念本身是否有前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Facebook。美國股市在 2008 年的時候遇到了危機,互聯網公司的估值大跌。但 Facebook 卻逆勢從李嘉誠那兒拿到了 5 億美金的融資,並且給出了當時看起來不可思議的估值。所有人都認為李嘉誠犯傻了,被社交網絡的概念給洗腦了。結果沒想到,到 2012 年 Facebook 上市的時候,李嘉誠的 5 億美金已經翻了好幾十倍了。這是因為高科技的回報率非常高,市場潛力巨大。一旦你押對了寶,不管你今天花了多少錢,在未來都是便宜的。
而泡沫其實是高科技投資的一個特點,投錯了回過頭來看就是泡沫、炒作概念。投對了呢就是提前戰略佈局。而那些有著正確方向的創業公司也能在泡沫的時候拿到大筆投資、更快地發展,將概念變成現實。
本文源自:得到App訂閱專欄「前哨·王煜全」(科技泡沫的利與弊)(長壽醫療:我們如何更健康地活著?)(讓科學家腦洞大開的科學家大會)(人工觸覺技術有早期佈局機會?)
2. 先別急著實現理想
3. 及早研發好技術
4. 別害怕科技泡沫
有點老生常談,不過提到擁抱開源這點,是應該再宣傳一下;
而那個科技泡沫,感覺像是硬要湊出 4 點似的,有點在扯,人家投資是有眼光的,不是賭運氣來的~
這段得到和其他得到心得合併在這篇得到15min:《你要懂弱智才會聰明》
第一,中國公司想要創新,就要盡量去做開源創新。什麼是開源創新?王煜全說,創新分兩類。一類是通過專利保護的創新,這類創新往往有很高的專利壁壘,中國公司通常只能和那些擁有專利的公司合作,獲取對方專利的授權,卻很難獲得專利,除非花大價錢去收購這些專利甚至收購對方的公司。所以這種有專利壁壘的創新就很難做。
而開源創新就不一樣,比如目前非常火的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生物大數據這些都叫開源創新。因為這些技術的算法都是開源的,所有人都能用。這麼一來,中國公司就能在這些方向上緊跟別人的研究步伐,然後用這些技術結合自己擅長的領域,建立行業壁壘。
第二,王煜全建議中國的創業公司,不要一上來就想著去實現公司的偉大理想與願景,而是去找一個更成熟、時間上見效更快的市場切入點,也就是先去摘市場這棵樹上最低垂的成熟果實。等到有了足夠的利潤和現金流,再去實現遠大理想,這樣才能在創新道路上走得更遠。
王煜全用精准醫療舉了個例子,他說,精准醫療是一種將人的基因、環境與生活習慣等各方面因素綜合考慮的疾病預防與治療方法。用精准醫療指導治療癌症具有極大的潛力。很多做精准醫療的公司一上來就直奔治療癌症的方向。結果在實際推進的過程中,就遇到了醫院數據不公開、病人不配合等等各種各樣的問題。王煜全認為,如果發現癌症治療明顯過於困難,這些公司就應該先在一些小方向上探索。比如說,對人下藥,就是根據每個患者的基因和身體狀況去建議他們選擇更加合適的藥物。這樣的話,公司不但能慢慢積累資本和技術,還能取得病人各方面的數據,為後面的項目打好基礎。
第三,對於好技術,應該盡早下手。很多優秀技術在商業化過程中往往需要 5-8 年的漫長研發期。而技術通常不是孤立的,需要和各個領域結合。王煜全建議中國公司,既然這些技術遲早要和各領域結合,不如我們在這些技術的研發初期就早早地和研發團隊合作、協同研發。這樣既能縮短技術的商業化時間,又能領先一步搶佔市場、合作共贏,何樂而不為呢?
第四,科技泡沫不一定全是壞處。王煜全說,目前中國科技領域的一個特色就是概念泡沫。比如中國早期優秀的互聯網公司通常在海外上市,有著差不多 2-30 倍 PE,也就是 2-30 倍市盈率的合理估值,市盈率這個概念是最常用來評估股價水平是否合理的指標之一。而後來那些並不是最好的互聯網公司,在國內上市,炒作一些像人工智能、虛擬現實這樣的時髦概念,反而能拿到 2-300 倍的估值,可見泡沫十分明顯。
但王煜全認為,概念炒作不一定是錯誤的,主要還得看這個概念本身是否有前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Facebook。美國股市在 2008 年的時候遇到了危機,互聯網公司的估值大跌。但 Facebook 卻逆勢從李嘉誠那兒拿到了 5 億美金的融資,並且給出了當時看起來不可思議的估值。所有人都認為李嘉誠犯傻了,被社交網絡的概念給洗腦了。結果沒想到,到 2012 年 Facebook 上市的時候,李嘉誠的 5 億美金已經翻了好幾十倍了。這是因為高科技的回報率非常高,市場潛力巨大。一旦你押對了寶,不管你今天花了多少錢,在未來都是便宜的。
而泡沫其實是高科技投資的一個特點,投錯了回過頭來看就是泡沫、炒作概念。投對了呢就是提前戰略佈局。而那些有著正確方向的創業公司也能在泡沫的時候拿到大筆投資、更快地發展,將概念變成現實。
本文源自:得到App訂閱專欄「前哨·王煜全」(科技泡沫的利與弊)(長壽醫療:我們如何更健康地活著?)(讓科學家腦洞大開的科學家大會)(人工觸覺技術有早期佈局機會?)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