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奢侈品『健康』去換日常用品『工作產量』是不划算的!
今天得到的主題有:
#一、挖掘小數據捕捉用戶需求
#二、多任務、少睡會成功?都錯了!
#三、雙重病毒傳播循環
@吃乾貨Review@
工時長並不會增加工作產量,因為工作效益會隨著時間和體力影響而下降,更何況長期下來會連健康都賠進去!而你的老闆可能並不在乎,更慘的是自己常常也忽略了這個健康常識。
一、挖掘小數據捕捉用戶需求
大數據時代要注意的兩個問題:大數據不會激發深刻的見解;以及大數據重分析,輕情感,沒辦法提升品牌的受歡迎度。
這段得到就像是告訴我們魔鬼藏在細節裡的觀念,不要被大數據的風潮給轉暈了,提醒我們小數據裡的細節也很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如何挖掘小數據來捕捉需求的七個步驟:蒐集資料、尋找線索、連接線索、關聯、因果關係、補償、觀念。
蒐集資料、尋找線索、連接線索,就像是 RPG 到了新地區一定要去找的 NPC 問問情報。最後的補償和觀念的說明太簡短了我無法意會,可能要去翻翻書才知道,不過有句話很重要「創意不太可能在壓力下產生,往往是不經意間到來,所以要給自己留有足夠的空間。」這部分可以複習一下「四種訓練創造性的方法」的第二張網、無腦走動。像今天我也在這個主題卡彈了,於是到附近的路易莎坐坐順便觀摩學習,不到十分鐘就靈感湧現完成了現在的這些內容。
二、多任務、少睡會成功?都錯了!
<每天睡四個小時的人更容易成功>
我覺得「每天睡四個小時的人更容易成功」這點基本上沒太多錯誤,以這段得到內容說「那些只睡四個小時的人,體內會分泌過多的腎上腺素,這種激素讓他們保持警醒。」這應該是讓這些人可以一直處於工作狀態(不一定是高效喔)的其中一項生理因素,但問題是出在『有命賺是不是有命花』,像我自己至少很確定記憶力減退的狀況很明顯。
<21天養成一個新習慣>
如果只用「21天」去簡化養成一個新習慣的過程可能太單純了,或許練習一千次還比較實在點。以這段得到舉的開會發言例子來說,如果那個習慣可以在一天內多次有效地練習,那就可以用高頻率練習來縮短養成習慣的時間,並仍然保持一千次的這個練習數量。那這樣來說,如果要養成每天六點起床,就只能花三年的時間來練習了,是嗎?
<多任務處理>
人腦多工處理網路上有很多論述評論這樣工作模式的缺點,雖然我還是很愛多工處理,不過也是覺得想要同時去做兩件以上需要用腦的工作是不太可能,除非是像這段得到舉的例子,另一件工作不太需要思考,以及成果的品質不太要求,這樣的多工是可以的。至於我的多工處理模式,其實是要很靈敏的切分工作,能夠反射性地把工作在腦中排出大小事情,迅速地決定哪些事情處理的前後順序,並且同時考量到這件事情放下去後是不是有自動處理的等待時間,或者是和別人合作的上下手處理時間,這樣交替來的多工處理效益,達成一段時間內讓很多工作進度同時可以推進。
三、雙重病毒傳播循環
LinkedIn 的「雙重病毒傳播循環」:簡單來說,就是讓新註冊用戶源源不斷地邀請更多的新用戶,同時還會帶動老用戶時不時地回來看看。兩個循環同時發生,病毒傳播效果大大提升!
這段講的是 LinkedIn 對「雙重病毒傳播循環」的成功案例描述,不過成功是不能複製的。我們只能從別人成功案例中看看能不能吸取到屬於自己的想法,更別想去直接套用別人的成功模式,比方說把魔法數字的「4」當成常數去套用。
另外,有人說開發新客戶的成本是維護老客戶的四倍以上,那就不去做嗎?我從 LinkedIn 「雙重病毒傳播循環」的案例中認為,這個成本是有機會降低的。
轉載自:藍色小惡魔 - 魔窟《每天得到》
萬惡的KPI是福還是禍?
今天得到的主題有:
#一、如何領導極聰明的人
#二、新聞業的危機與轉機
#三、企業戰略的六個關鍵詞
@吃乾貨Review@
馬雲說,所有人都討厭 KPI,但是沒有 KPI 是不行的。而我說,我們討厭 KPI 是因為導入的人亂搞?!就像好好的世界級 SOP 導入的人心態不對了,就讓原本應該幫助組織的事情,搞得讓每個人感覺像是在找麻煩一樣,哀嚎遍野怨聲載道...
一、如何領導極聰明的人
底下是小惡魔對於原文前四點的理解和感想。
第一、要保持謙遜:極聰明的人最好是邀請他加入協作成為一份子,而不是要他們接受已經制定好的結果。
第二、不要美化失敗:極聰明的人不太喜歡失敗和認輸,失敗就直接面對,並且重新整頓後去承受失敗後的挑戰。
第三、鼓勵聰明的過失:極聰明的人不喜歡有人阻止他去做他認為對的事情。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默里・蓋爾曼(Murray Gell-Mann)說「錯誤的想法有時很有趣,但正確的想法才是偉大的。」大膽假設小心驗證,只要想法驗證正確,就別怕會出錯,大膽的去執行!
第四、組織是鍛鍊的熔爐,不是舒適的育嬰房:一群極聰明的人一起做事,一定會有很多僵持不下的堅持。創新往往會引起辯論,而辯論必然會引起衝突。組織應該找到其中的平衡點,“打造”一個既能開心分享、又敢於提出質疑的氛圍。我特別在「打造」標上引號,因為有些領導者只記得宣傳而已,忘了去「打造」。
二、新聞業的危機與轉機
這篇得到把「人們對新聞業的信任陷入了惡性循環」說得很好,這是個惡性循環!很多媒體靠著殺手標題誘騙受眾情感共鳴,甚至以激怒受眾來吸引人關注和分享,不在乎真相的重要性,最後造成人們對新聞業的信任也跌到了歷史最低點,而這些新聞媒體當然知道這樣的邏輯,可是因為短視的心態,不想在眼前把流量拱手讓給競爭對手。
對於轉機在智能媒體寫稿機器人的部分也相當有趣,最棒的一段話是「《華盛頓郵報》認為寫稿機器人不會讓記者這個職業消失,而是將記者從重復性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去聚焦更有價值的內容。」,對這方面有興趣的話,還可以再聽一次過去的得到15min「智能媒體:未來變革的五個方向」。
三、企業戰略的六個關鍵詞
這篇小惡魔對原文做重點標示如下。
<使命感>
老闆要能夠把使命感做出來!使命感不是一個人相信,而是加入這個組織的任何人都要相信,且每個員工都能說出這個公司的使命感是什麼,使命感就叫有了。
<願景>
阿里巴巴每一次的重大戰略決策,都必須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做這個事情對十年以後有沒有效果,如果對十年以後沒有效果,這個事情就不做!
<價值觀>
價值觀就是做事的方法。
<人才>
馬雲說,首先是不要迷信找最好的人,要找最合適的人,最好的人一定是你培訓出來、磨合出來的,是爭吵出來、練出來的!
小公司的成功是在於聘請什麼樣的人,找到合適的人會讓你的公司迅速起來;大公司在於開除掉什麼樣的人,因為大公司裡面最容易出現那種不幹活的人。
<組織>
如果人沒有,靠組織補;如果組織沒有,靠人補。
進行組織變革的原因:一是對手變化了,二是環境變化了,還有一個就是人才不夠。
<KPI>
馬雲說,所有人都討厭 KPI,但是沒有 KPI 是不行的。
KPI 最忌諱是愚蠢的分法!(仔細聽你一定會湧上一種心有戚戚焉的感覺...)
KPI 是從下往上進行討論,但是從上往下做決定,決定是老闆做,KPI 設得好不好,決定了一家公司第二年活得好不好。
KPI 的決定過高,讓員工一點信心沒有,過低了,你會越做越累。
轉載自:藍色小惡魔 - 魔窟《每天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