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腦的人要跟運動員一樣認真對待每一餐!
今天得到的主題有:
#一、如何讓大腦達到最佳狀態?
#二、人工智慧帶來的風險
#三、Facebook保持穩定快速行動
@吃乾貨Review@
用腦吃重的人很容易忽略三餐的時間和營養,可是佔體重約 2% 的大腦卻需要消耗一天正常飲食所獲取能量的兩成(wiki),這樣知道為什麼我可以保持好身材了吧!看到這則訊息時提醒你先找個水喝再來繼續看,因為讓大腦最佳狀態的方法是:多喝水、少喝酒、多吃綠葉蔬菜、吃鯖魚和多休息。
一、如何讓大腦達到最佳狀態?
第一、多喝水:如果我前一天喝的水量不夠,隔天早上起床肯定頭痛,最有印象的是國三時獨自在外面居住,因為沒有重視喝水的關係,所以家裡沒有常備水,只有出門的時候買飲料喝,因此偏頭痛好幾年,那時候資訊不發達,以為是準備聯考睡眠不足的關係。一直到了上專科有運動常補充水分,因此就比較少偏頭痛。一直到近幾年才懂頭痛的原因,就會常補充水分,只是國中那段時間損傷的腦力似乎補救不回來了。
第二、少喝酒:飲酒會導致人體激素皮質醇上升,皮質醇又被稱為壓力激素,人體在面臨壓力時就會產生更多的皮質醇。
第三、多吃綠葉蔬菜、豆類食物和穀物:這些富含鎂元素的食物可以抑制皮質醇的釋放,當我們覺得壓力大時,身體里的鎂元素也在被快速消耗。
第四、食用三文魚和鯖魚:三文魚就是鮭魚,鮭魚和鯖魚它們富含不飽和脂肪酸 Omega 3、維生素B12和蛋白質,這些營養物質有助於腦細胞生長,並且可以預防認知衰退。
第五、多休息,少讓身體感到餓和渴:當你覺得身體不舒服,餓了或者口渴的時候,大腦會啟動「生存模式」,它會把血液從掌控理性的皮質轉移到控制基本生存功能的區域,因此讓大腦解決複雜問題、尋找創意等高級功能都會受到影響。
二、人工智慧帶來的風險
和人類相比人工智慧將帶來三個風險:
風險一、隱藏的偏見:人工智慧可能因為過於偏重某方面所累積的數據,因而以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後的偏差而形成偏見。大家最有經驗的例子就是當你不小心按到某個廣告,自此之後 Google 就會拼了老命顯示相似的廣告給你看,機器學習的偏見是很難自動消除的。
風險二、無法超出人類的經驗:人工智慧僅能根據數據進行統計學上的真理判斷,對於數據樣本不足夠多時,所產生的決定錯誤的機會很大,比如當遭遇核電洩露這類小概率事件時。
風險三、演算法的錯誤難以除錯:當機器學習系統出現錯誤時,系統的結構可能異常複雜,並且隨著機器學習的快速發展,人類在系統發生錯誤時接手排除問題可能非常困難。
三、Facebook保持穩定快速行動
在剛開始創立 Facebook 時,祖克伯格採用的理念是:快速行動,打破陳規(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這句話的核心是,你要盡早發佈產品,因為想真正瞭解產品,只有根據真實用戶的反饋,不斷對產品進行改進,這樣最快。
回頭看我前一份工作推展敏捷開發失敗的因素可能是:我們沒有修正品質管理的標準,仍然採用瀑布式開發的 SOP 去嚴格看待軟體被發現的瑕疵,並且檢討和批判改革中的開發方法,因而使得推動開發改革的路走得崎嶇難行,讓開發團隊倍感灰心。
<在同一個時間點,運行的 Facebook 都不止一個版本,而是大約有一萬個。>:我好好奇而且很想學習 Facebook 怎麼同時去管理這大約一萬個版本的產品,學會這套肯定受用無窮!
這篇文章讓我更重視測試工具的準備,下次開始展開軟體開發之路時,我要先準備好測試工具快速將測試數據收集起來進入資料庫,這樣對於每個功能的好壞就能有效率地分析,作為去留或改進的判斷。
轉載自:藍色小惡魔 - 魔窟《每天得到》
最後我們來聽首歌吧!
王詩安(Diana Wang):HOME
長期過度的快樂會導致讓人感到不幸福?
今天得到的主題有:
#一、普遍憂鬱的原因
#二、黑川雅之的設計與商業
#三、公司可能倒閉,但行業長青!
@吃乾貨Review@
愉悅和幸福有差別,幸福是一種「總體上的滿足狀態,幾乎不需要觸發因素」。因此,讓自己快樂的方法要正確,不能長期只有幾種少數快樂的方法,比方說購物、喝酒、玩遊戲,否則只要稍有限制時,就會感到不開心不幸福。懂了之後,就要早期應用在教養小孩,從小培養廣泛的興趣就變得很有道理,別讓他們一直在看卡通和玩手機裡獲得快樂,經常出遊或參與各種活動,讓他們從小就習慣各種健康的快樂,就能降低產生憂鬱的機率了。
一、普遍憂鬱的原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幾乎每二十五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患有憂鬱症,數字驚人,回想社會新聞曾出不窮的悲劇,對這數字也許就不感到意外了。
愉悅和幸福之間的區別在於:愉悅只是一種同「獎勵」有關的現象。
因此,很多東西都能帶給人愉悅,比如購物、喝酒、玩遊戲;而幸福是一種「總體上的滿足狀態,幾乎不需要觸發因素」。長期的過量獎勵,會導致上癮和抑鬱,從而讓人感到不幸福。
而社交媒體是現在降低更多人幸福感的來源之一,不管是看到大量別人篩選過的放閃照片,還是自己發布等待按讚人數破百破千的期待心情,甚至是別人傷心的心情發言而勾起自己的回憶,這些都快速地影響著現代人的心情。社群媒體現象已經是熱門的研究議題,對於一般的使用者我們要注意的是不要長期過度地關注社群媒體,要平均使用你生活時間,培養其他自己就能製造快樂的興趣,最好是能跟家人分享的快樂。
二、黑川雅之的設計與商業
黑川雅之說:「好賣就是消費者喜歡,接到委託後我會思考,消費者得到怎樣的產品才會喜悅和快樂。考慮這一點,我會暫時擱置企業好賣的需求,從消費者角度出發考慮設計方案。」
對設計師的印象就是很有個性的感覺,但也聽到很多設計師抱怨為了生活必須製造過於商業化的作品。而曾經我們碼農有個高級的稱呼是「程式設計師」,也是屬於設計師類的,後來變程式開發工程師,最後自稱碼農,是因為越來越多事情是我們身不由己,很多無奈。
軟體開發也能設計和製造自己喜歡的作品嗎?
當你是領著薪水的時候是不可能完全做出自己喜歡的作品,因為當設計是為了商業而存在時,一定會有無法按自己意思進行的要求,你可能的滿意只是妥協後的不滿意但是可以忍受的結果。
不過身為程式設計師當然可以製造自己喜歡的產品,而我們會浪費的成本主要就只有時間,沒有什麼其他材料會被我們報廢。所以只要脫離了工作的時間之外,程式設計師是很自由且低成本地能製作很多自己喜歡的東西。
三、公司可能倒閉,但行業長青!
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說過:創業者是不會失敗的,只要他不放棄。創業本身是個滔滔不絕、生生不息的追逐之旅,和生命的本質一樣。
徐小平還說:假如我們都能把失敗看成是成功的一個過渡,整個社會對創業風險的觀念和認知,也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對於創業者來說,只有定義失敗、認識失敗、反思失敗,才能真正去談論和把握成功
失敗為成功之母、成功為成功之母、成功為失敗之母,都有道理,都對!失敗為成功之母的道理大家聽多了;而前幾天知識速食在「勝者更容易勝利」這篇提過勝利者效應(The winner effect),也就是 成功為成功之母 的科學根據;至於 成功為失敗之母 是我從柯文哲在臺大演講聽來的,他認為成功的經驗不可能重複,因此他在當選台北市長後,就把所有資料都丟掉了,他說過去的成功經驗會限制你下一次做事的方法,因此提出 成功為失敗之母 的說法,我覺得很有意思也很有道理。
柯文哲:Understanding Human Behavi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ce
轉載自:藍色小惡魔 - 魔窟《每天得到》
最後我們來聽首歌吧!
那英: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