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1日 星期一

把最好的時間留給自己,而不是賣給你的老闆!

把最好的時間留給自己,而不是賣給你的老闆!


今天得到的主題有
一、一個大作家的時間管理方法
二、一天裡哪個時段最高效?
三、伊梅特的臨別贈言


@吃乾貨Review@
成功的因素在於如何利用業餘時間去規劃和執行自己的夢想,屬於你的最有效率時段不一定在清晨,有可能是在凌晨,或者是在小孩上床睡覺後的十點開始。不管如何,這些時間就拋開公事,去準備開除老闆的計畫吧!


一、一個大作家的時間管理方法

每個人感覺最有效率的時間是不一樣的,雖然對早上效率較高的這一點,下一個主題有科學的支持,我覺得你可以試試看,但是不一定要硬來,如果已經習慣晚上來處理事情,那就慢慢改變讓你的身體知道,自然就有機會到跟大數據一樣囉~

既然都說到早起和晚睡的議題,那就順便來破除一個「人體排毒時間表」的流言。

網路上一直流傳一個「人體排毒時間表」,什麼晚上 9-11 點淋巴排毒,凌晨 1 點肝臟排毒,早上 7 點大腸排毒...等。但科普作家李清晨說:所謂排毒週期表,其實是對我們身體不瞭解的表現。

其實,淋巴系統是 24 小時不停循環的,作用就是運輸營養、調節體液,根本不存在一個特殊的排毒時間。

而關於凌晨一點到三點是膽囊排膽汁的時間,必須熟睡。其實只有消化食物的時候,膽囊才會排出膽汁幫助消化。熟睡時又沒吃東西,怎麼可能排膽汁呢?

不管你的睡眠時段是哪個,但充足的睡眠時間是一定要的,而且還要規律,不要每天變來變去的,這樣你的身體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準備休息。


二、一天裡哪個時段最高效?

早上的工作效率較高,這是大部分人的認知常識,不過最好的效率有多久,以及該怎麼運用,恐怕就不是有太多人知道而且還使用得很好。

澳大利亞個人品牌建立和營銷專家本・安傑爾(Ben Angel)他建議,每天最開始工作的時候,不要去瀏覽網站或者回復郵件,而是要用這兩個小時去處理最重要、最緊迫的事情,因為這個階段你的執行力最高。等到吃午飯之前,再去處理郵件或者其他瑣碎的事情。

在職場的時候,我看到很多同仁是用來吃早餐、看新聞、PTT、聊天打屁...等,真的是浪費時間也對不起慣老闆。更對不起自己!

國際大腦教育協會發現, 大腦在上午 9-11 點這個時段,分泌的壓力荷爾蒙水平適中,這能幫助人們實現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所以這段時間最適合進行高精尖端的學習活動,或者是需要認真分析和精神高度集中的腦力工作。

拜讀完這篇文章後,我可能也要定下一條給自己的新規則,在中午之前我不會處理社群訊息和郵件,而是專心寫文章或進行其他學習的活動。就像給小豆豆的規則十二點前不能看影片一樣,在假日他就會因此多看幾本書。


三、伊梅特的臨別贈言

前通用電氣 CEO 傑夫・伊梅特(Jeff Immelt)總結出了十點在過去的歲月中學習到的領導力精髓。

第一點精髓、制定高標準目標:領導者必須始終著眼未來,有遠見,制定高標準,並讓員工勇於擔當;而領導者則必須尊重和激勵他人,並且要永遠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第二點精髓、領導者要做真正艱難的決策:很多決定都是沒人願意做的事情,但作為領導者不能害怕決策或者批評。好的領導者知道何時行動、何時停止,懂得選擇最高效的行動路徑。

第三點精髓、付出總會有回報:不要為對未來的投資後悔,它們都會在未來得到回報。正確的方向才能帶來更好的未來,因此,要堅持,哪怕有時候投資人會有不同看法。

第四點精髓、讓認知與事實保持同步:我們需要用聯繫和發展的眼光看待一件事情,事情的表象往往並不意味著事實。要記住,事實本身指向的是過程,而非判斷和結論。解讀真相,往往需要你前後聯繫看待一件事。

第五點精髓、無論大事還是小節,未來還是當下,都要認真對待和思考:最好的領導者是全面的思想者,既懂戰略又關注細節;既有全球視野,又能關注當下每個季度的成長。

第六點精髓、敢於授權:當團隊目標明確並且得到充分授權時,往往就是我們發展最快的時候。

第七點精髓、贏在市場,而非會議室:人們很容易把自己局限在辦公室里,重要的是同客戶在一起,傾聽他們的見解。

第八點精髓、熱愛你的工作而非你的頭銜:如果每天你都遠離自己的核心工作,而熱衷於參加各種會議、各種論壇,那麼你實際上是偏離了自己的使命。

第九點精髓、永不放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戰略,直到被人一拳打在臉上」這就是考驗領導者的堅持以及應變能力的時刻。

第十點精髓、時刻展現領導力:作為領導者,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永遠對工作、同事和他們的崗位心懷感激。

轉載自:藍色小惡魔 - 魔窟《每天得到》

2017年9月8日 星期五

如何傳遞難以啟齒的事情?

如何傳遞難以啟齒的事情?


今天得到的主題有
一、如何進行艱難對話?
二、地震有可能預警嗎?
三、如何讓人關心氣候變化?


@吃乾貨Review@
切忌跟對方說「不要傷心」、「你的反應過度了」,並且記住重點是「專心去聽不是去說」更別用這樣來開頭:「我有話就直說了!」如果你只會有話直說,那你還是別去說了,另外找別人去會更好。


一、如何進行艱難對話?

說話直絕對是個缺點,那是因為你懶、你不懂人情世故、你說話愛帶刺、你想直接壓制對方不想花時間溝通。所以別再用我這個人說話就是很直來掩飾你那些顧人怨的個性。如果你是自認為說話很直,或者被認為是這樣的人,那麼底下有七個方法教你變成一個溫暖的人,以及之前知識速食的這篇文章「溝通時如何讓人聽你把話說完?」都是你必修的知識!

方法一、不要急著開始:一般來說,直奔主題的談話不會進展得很順利!

方法二、注意自己和對方的情緒狀態:如果意識到對方情緒脆弱或心理上會受到很大程度的打擊,你可能要找一個對方更放鬆和更容易接受的時間。

方法三、以提問的方式開啓對話:你要通過詢問對方,去瞭解對方的角度,而不是完全憑著自己的假設來進行對話。

方法四、更專心地去聽而不是去說:你要讓對方表達自己的情感。絕不要說「不要傷心」或「你反應過度了」這樣的話。

方法五、首先表示認可:你可以承認對方的優點,讚美對方,降低對話的情緒強度。

方法六、明確你的目標:你可以把想要達到的效果提前寫下來,利用這些筆記清晰地向對方表明,這次談話的目的。

方法七、換個角度:你可以把對話看成是改善關係的一個機會。


二、地震有可能預警嗎?

到目前為止人類的科技仍然不能預報地震,現在就只有地震已經發生後的地震速報。因為,地震的縱波傳播是一秒鐘六公里,橫波傳播是一秒鐘三公里,所以這個時間差就告訴我們地震要來了!

不能把災害預報當唯一的救命稻草,不能靠地震速報來防災,而是要建設堅固的空間結構,比如保證住房和公共設施的安全,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但無論如何事情總有個萬一,三不五時複習一項相關的方災避險的知識《顛覆你的地震災難守則:躲在「生命三角」內存活機會最大!》但願大家都用不到,但仍然要熟記於心!


三、如何讓人關心氣候變化?

川普...就讓他去說嘴吧!現在不願面對的真相第二集也出來了,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在知識速食這一天的心得裡《你是地球的癌細胞嗎?》我們就檢討過自己是不是地球的癌細胞了...

【不願面對的真相2】HD高畫質中文電影預告


說到地球暖化,很多人應該記得這位美國前總統高爾的演講。

<TED>艾爾・高爾:面對全球氣候危機展現新思維


如果你記憶力不錯,應該也記得這部台灣的紀錄片,對於這部紀錄片當年小惡魔還留下一篇心得文:《關鍵「2度C」 台灣恐成首批氣候難民

《±2℃》正負2度C-全球暖化台灣版紀錄片


台灣恐是首批氣候難民

由孫大偉、陳文茜監製的紀錄片《±2℃》,是第一部記錄台灣氣候變遷的紀錄片。關於製作此片的動機,陳文茜表示,很多氣候相關的紀錄片,如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法國導演盧貝松的《拯救地球》和英國BBC的紀錄片等,從未將亞洲列入討論範圍,特別未提到台灣。但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是,台灣人口密度過高、土地侵蝕率高等,恐怕是氣候變遷下「全世界的第一批難民」。

因此陳文茜號召籌拍這部屬於台灣氣候變遷的紀錄片,是為了讓台灣民眾面對自己的危機、自己救自己,而且她也要號召認同這部紀錄片的觀眾,一人寫一信到總統府「拯救地球、拯救台灣、拯救孩子」,將台灣氣候安全提升到國家安全的層次,並且進行綠色的大革命。

紀錄片取名《±2℃》,源自日前哥本哈根會議的結論,即是未來人類如果要生存,就必須將氣溫控制在攝氏兩度以內。片中模擬台灣未來在全球暖化影響下的可能處境,也分析了台灣的各種「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等問題。陳文茜表示,籌拍此片純粹是為了教育下一代。

《±2℃》行動聯盟根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小組(IPCC)的報告以及中央研究院的研究結果,分析出不是很樂觀的資訊:當馬爾地夫成為世界上第一批沈沒的島嶼時,東石港、林邊、東港、麥寮也將成水鄉澤國。海平面如果繼續上升,蘭陽平原、台北盆地和高雄市也將淹沒。

轉載自:藍色小惡魔 - 魔窟《每天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