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9日 星期二

關於「臉書換書活動」我寄了書但不接著玩的原因

在收到臉書換書活動的訊息時,覺得還蠻有趣又有意義的,於是就想把整個參與過程寫成文章來分享和推廣,但是除了在臉書上透過 tag(臉書的tag:#savetheculture #bookexchange)看到許多人參與的資訊外,網路上能夠搜尋到的資訊並不多,反而找到一些負面的消息。但是我精心準備的作者簽名書《照著做,提前10年享受財富自由!》都備妥了,當然還是要給他寄出去,只是對不起我上一手的朋友,因為...我不會繼續傳下去,原因我隨後說明。


在答應了玩這個換書活動後,我就透過臉書 tag 查看一下別人是怎麼玩的,發現有些人送書送得很有意思,於是就在想,自己要送什麼書才有意義,因為平常看的書都是技術性的書比較多,總不能送一本 Java 入門給別人吧!想了好幾天,最後讓我想到要來送這本《照著做,提前10年享受財富自由!》,然後發一篇文章來分享,這真是一魚多吃好處多多啊~


在特色方面,我覺得只是買本書回來送還太普通,如果能送一本原作者簽名的書,應該會很有意思,可是又捨不得把自己已經簽名的那本送出去,所以就在等待 Ivan 舉辦活動時再請他簽一本來,就這樣很順利地讓我逮到機會了。


簽書前也特地跟 Ivan 告知一下,這次簽書時還要把過程拍照,並且作為這個換書活動文章的內容,Ivan 一如往常爽快地答應了,沒有收肖像費^^...哈!!哈!!


好啦~結束了愉快有趣的簽名書《照著做,提前10年享受財富自由!》準備過程,接下來就要來說說沈重的,我不打算繼續把這個有趣的活動傳下去的原因。在看我解釋原因之前,記得先點這個連結到博客來去購買這本《購書連結:照著做,提前10年享受財富自由!》,為了省下運費,記得順便把第一集《購書連結:做對四件事,不再當工作的奴隸!》也一起帶回家喔!



首先要先來說說這個換書的規則,<撿到便宜>網路上 PTT:[問卦] 臉書上換書活動的八卦,已經有清楚的說明了,大家可以點過去看看,或者從底下的截圖點擊後放大也是看得清楚der...


上面是 PTT 上所提的活動資訊,底下是我收到的活動資訊,感覺非常有意義和誠懇,而且從臉書上追蹤到的資訊來看,大家都是以想分享自己讀過的好書為主要目的,唯一困擾的是收到的書可能是自己沒興趣看的而已,也是因為這點先讓我有點猶豫,因為這樣有點浪費資源啊...

有意義的活動 歡迎共相盛舉
要很多真善美才會成功的【換書活動】
注意:【如果你真的想要參與再按讚】,我將會把細節私訊給你
參加辦法:
購買一本你喜愛的書,並將它寄給一個陌生人(我會私訊地址給你)。你只需要寄一本書給一個人,你將會收到很多本書(取決於你朋友們的按讚數),確切數量將依照參加人數而變動。

這個活動沒有限制地點,所以你很有可能收到海外寄來的書,最後可能收藏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陌生人最喜愛的書。

準備好要把書寄出去時遇到的困擾是,是要用什麼寄呢?用黑貓也太厚本了,然後就直覺想到用郵局掛號,可是...掛號的話那不就要把自己的個人資料讓對方知道了?經過搜尋後得到網友的經驗是「只要用印刷品平信寄出去就好」,這樣最省事也最省錢。

如果接下來繼續看下去的資訊不影響你參與的興致,就記得拿個牛皮紙袋(一本書為限,如果兩本以上的話有可能需要改用便利袋喔!),寫好對方的地址(我是有被要求補姓名,但是我的一家公司地址,所以我就寫上公司名稱就Pass了^^),然後到郵局去寄印刷品平信即可!(我寄的這本書只花了$20)

最重要讓我放棄在臉書上把這個活動傳下去的起因,是搜尋到這篇新聞說的事情:《臉書興起和陌生人換禮物 遭踢爆是老鼠會新伎倆》。


透過這篇新聞我繼續找下去,讓我擔心的是,雖然換書和換禮物是不同的活動,但是傳遞的邏輯是一樣的,而底下的這段影片才是真正讓我決定不去執行的原因,因為這段歪果新聞說這樣的活動違反臉書使用條款,所以臉書有可能,在他們發現此事時,可能會封鎖你的帳號。

'Secret sister gift exchange' exposed as pyramid scheme


我不想臉書帳號因為這樣被封鎖,所以避免冒險,所以我就決定把書寄出去,然後把文章寫出來後,並不會去執行對按讚的朋友私訊告知他們要接著把活動玩下去的規則和資訊。


SO...就是這樣!^_^

最後,我覺得值得推廣也很方便的好書分享活動:漂書計畫,沒聽過的朋友,詳細的辦法可以參閱台灣漂書協會的網站 http://twfunreading.org/

<別把心理疾病簡單化>隨便的安慰可能讓朋友感到更糟!

<別把心理疾病簡單化>隨便的安慰可能讓朋友感到更糟!


今天得到的主題有
一、看懂歷史也需要大數據
二、阿里失敗課「破碎與重建」
三、為什麼有人主動認領心理疾病?


@吃乾貨Review@
除非自己經過專業醫師診斷,否則別亂對自己貼上心理疾病標籤,更忌諱以此「自貼標籤」去取得對方相信你的「心理認同感」,這樣的人並不如自己認為的那樣了解真正患病者的痛苦,不負責任的安慰反而延誤對方接受治療的時間,因而增加自殺的風險。


一、看懂歷史也需要大數據

歷史是我僅次於地理的爛科目之一,第一次知道可以從大數據來理解歷史和驗證歷史的認知,如果能把資訊化分析這件事情加入歷史學科內,對我這樣的人來說肯定樂趣多了不少。

第一個案例、儒家文化正面的影響:學者統計了清朝在 1644-1910 年間,山東 107 個縣的暴動情況,發現孔廟數量越多的縣,暴動的次數越少。

第二個案例、利率 vs 債主或借戶死於糾紛的機率:這次選取了 1732-1895 年間官方 5,000 件借貸糾紛引發的命案,結果發現如果沒有收利息,被打死的會是借戶;而利率越高,債主被打死的機率就越大。

第三個案例、國王和皇帝的權利 vs 死於非命的機率:作者陳志武曾參與統計中國從秦朝開始的 658 個皇帝的死因,結果發現,有 38% 左右的皇帝死於非命;公元 600-1800 年間歐洲的 1,513 個國王,死於非命的比例是 22%,大概是中國的一半多。因此推測,中國皇帝因為權力更大,殺死皇帝帶來的好處實在太有誘惑力了,所以才讓皇帝成了「高危職業」。


二、阿里失敗課「破碎與重建」

在自認為工作經驗累積到相當豐富後,對於自己辛苦建立的成果一再地被組織各種環境或領導因素「被迫破碎」,最終不想再繼續重建而選擇離開職場舞台,也因此就無法在原來的領域拓寬自己的邊界,現在必須重建的是完全不同領域的基礎,難度其實蠻高的。

在這段得到裡也看到另一個和自己想法不同的觀念,就是阿里巴巴招聘時就算明知新人呆不了一年,阿里也會把人招聘進來。因為一個帶有自己固有能力和認知的新人進入組織後,第一年是給組織提供養分的;如果新人能夠在組織裡衝撞後打開自己的邊界,並與組織的系統連接共生,那三年之後,他就可以從系統中得到養分。反而,那些不到一年就離開的人,只能做系統的肥料。


三、為什麼有人主動認領心理疾病?

大家真的要看懂這段得到說的把心理疾病「浪漫化」、「簡單化」和「隨意化」帶來的後果!因為這樣反而會增加真正患病朋友的自殺率。自覺得有心理疾病,就應該找專業的判斷後再說,別就以此認為自己有相同的經歷而隨便安慰別人,因為你自認為有效的語言激勵不一定有用,反而會忽視問題的嚴重性,甚至讓對方感到更糟!

轉載自:藍色小惡魔 - 魔窟《每天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