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2日 星期五

富樂博士 (Buckminster Fuller) Dymaxion Map:平等地圖!

巴克敏斯特·富樂(Buckminster Fuller)是位富有遠見的工程師、建築師和理論家,一生致力於為人們設計並塑造一個新世界。而憑借他的戴馬克松地圖Dymaxion Map):平等地圖!他果真 「重塑」了世界的形狀。

在其作品出版的第 70 個年頭, 來自紐約的巴克敏斯特·富樂協會(BFI),希望能給這經典的三角形地圖賦予新意義。因此,協會邀請了全球多名設計師和「平民製圖師」,對富樂的世界地圖作重新詮釋(富樂把其稱為戴馬克松天空-海洋世界地圖 Dymaxion Air-Ocean World Map),讓設計師們以自己的角度描繪新世界,並公佈了 11 份入圍作品的名單。

Dymaxion 這個詞來源於三個單字:「Dynamic」意思是動力;「Maximum」意思是最多、最大;還有「ion」意思是一個原子或是一個電極中一組原子。意指利用能源的最大效率,以最少結構提供最大的強度!

巴克敏斯特·富樂協會的威爾・埃爾金斯(Will Elkins)說:「我們發現,戴馬克松地圖(Dymaxion Map)代表了巴克的眾多思想理念。

重繪戴馬克松」(DYMAX REDUX)的比賽吸引了幾百名參賽者,這說明在富樂原作的啓發下,誕生了多種多樣的原創設計,這些作品更是美得令人咋舌。參賽者通過視覺設計綜合了富樂的各種理念,並將其與現今的社會環境結合。

富樂希望他的地圖能成為一個新的科學人文主義範例。富樂希望能改變幾世紀以來社會的不平等狀況,戴馬克松地圖(Dymaxion Map)是這個整體項目的延伸之作。

戴馬克松地圖(Dymaxion Map)最初發表於 1943 年的《生活》雜誌,挑戰了當時受普羅大眾乃至科學界普遍認可的地球標準表示方式:帶有社會經濟學含義和西方中心主義偏見的麥卡托投影法Mercator project)。

戴馬克松地圖(Dymaxion Map)糾正了這些偏見,這主要通過推翻被富樂稱之為「傳統表示方式的東西走向歷史惰性」。與傳統表示方式相反,戴馬克松地圖(Dymaxion Map)中,大陸板塊自南往北分布,形成一塊幾乎連續相接的陸地。這是一個全新的地球表示形式,以「一片海洋中的一個島」表示了這個我們居住的地方。根據《生活》中文章的敘述,「戴馬克松世界地圖讓我們客觀公正地看到了地球的全貌。

作為一個視覺作品,地圖的鋸齒形狀十分吸引眼球。富樂把地球壓扁拉平為 20 個互相連接的三角形;相互垂直組合起來就形成了一個二十面體。「這呼應了富樂的曲面幾何理論(譯者注:眾多平面圖形拼湊成一個曲面)。

BY SAMMY MEDINA | 2017-3-31 | DESIGNS |

埃爾金斯說,又補充道:這個地圖是不規則的,工字型延伸的,並被富樂賦予了濃郁的革命狂熱,使地圖變得「吸引眼球而易於理解。

總體上說,這些入選作品都把戴馬克松地圖(Dymaxion Map)作為一個模型工具來表示和整理數據。

《深海中》(In Deep Water):戴馬克松的大陸板塊浸沒在三角形組成的海洋中,以文字和數據標注了全球大部分地區安全飲用水的短缺情況(全球大約九分之一人口缺少安全飲用水)。

《戴馬克松森林世界》(Dymaxion Woodocean World):則按森林覆蓋率和森林種類把地球劃分成不同的三角區域。

《暴力美國》(Geography of Violence):則過於注重幾何圖案而放棄了戴馬克松地圖(Dymaxion Map)的模型。

《時區》(Timezones):大概是運用富樂「一島理念」中最有趣的作品,通過不同顏色的多邊形圖案,拼湊出「某一時間點上,全球 24 個不同時區的景象。」

參考文章來源
http://www.fastcompany.cn/codesign/656.html

其他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理解世界的三種地圖
#《接收 Money & You 做海洋:Dymaxion Map

轉載自藍色小惡魔BlueimpLog

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職業倦怠?那就跳進陌生領域重新激活你的鬥志!

職業倦怠?那就跳進陌生領域重新激活你的鬥志!


今天得到的主題有
一、為什麼要學習專業外知識?
二、一位金融學教授的學習方法?
三、做內容要把握時代的暗流!


@吃乾貨Review@
在同一個領域下,成就感的滿足會有邊際效益,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產生職業倦怠感,並且這個間隔時間會越來越短。如果換個領域從零開始,就能再次享受不斷破除難關的快感,重新回到充滿理想的青年時代!


一、為什麼要學習專業外知識?

格非說:假如說把自己局限在一個自我意識始終很舒服的境況裡,把自己封閉在很狹窄的知識門類或專業當中,這樣不好!不管你是否樂於接受,那種偏安於知識的一隅而孤芳自賞的時代,已經徹底結束了。

以前我對自己在 Java 方面的程式設計能力非常自信,確實到了偏安一隅的狀態,或許就是長久在這樣同一個專業領域經營下,所以成就感滿足的邊際效益越來越低,邊際成本越來越高,最後可能組織隨便一個波動,就把我打到低潮的暗流中胡思亂想消磨鬥志。

很多人會感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產生職業倦怠感,並且這個間隔時間越來越短,直到受不了後就想換工作,可是很多人換了工作卻不見得好轉,甚至更慘。那是因為在這個領域裡實力越來越強的你,能滿足你的成就感難度也越來越高,在一個新的環境可能缺乏資源和支援,反而更讓你有志難伸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我常說,創造舞台的能力比尋找舞台更重要,當你有創造舞台能力時,不論在既有領域還是新領域裡,你都有機會漸漸掌握主導權來發揮你的實力。

在《專才 vs. 通才,你該當哪一種?聽聽麥肯錫顧問的建議》這篇文章的作者說:今後的時代,專家的價值會大跌!由於產業結構的變化太過劇烈,好不容易累積起來的知識或技能,不一會兒就成為過去式,也不再有必要性。大家應該努力成為「專業人才」,或者也可以看成是「等級更高的專家」。這裡說的專業人才,是指同時具備以下兩個條件的人才:

1. 除了具備專業知識與經驗外,也具備跨領域的知識與經驗;

2. 能夠根據這些知識與經驗,提出符合對方需求的方案。

我也很認同這篇文章作者的建議,未來的時代多變複雜,沒有多方領域知識的交融,孤芳一隅的專家恐怕會被邊緣化。


二、一位金融學教授的學習方法?

方法一、學習講求持之以恆:學習是自覺自發的行為,像中國很多學生大考後燒書洩憤,上了大學根本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和好奇心。持續學習的習慣比學習的多少更重要,每週養成定期學習很簡單,即使只是打開手機掃掃得到App也是個很好的開頭。

方法二、要創造性地學習:在處理現實問題時,需要創造力和主觀能動性。要想創造性學習,必須擁有空杯心態,不斷地跨界去學習新知識,在不同知識之間建立連接。

方法四、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知識:方法三太含糊我就跳過,方法四其實就是知識速食提過很多次的「學習金字塔」。芮萌教授說,如果只是看書,能學到10%;只是聽講,能學到20%;通過溝通討論,能學到70%;而如果通過做中學,將知識活學活用,能學到90%。

學習是很重要的習慣,大家可以順著「職場人終身學習心法?」這篇關聯的文章仔細閱讀,一定會有很多收穫的!


三、做內容要把握時代的暗流!

這段音頻很長,讓我產生共鳴的是這段話:普通人創作的內容,同理心不夠,移情能力不足,不能觸達更多的人,只是釋放了自己的苦惱。

很多時候我寫內容時不小心就變成在傾瀉自己的苦惱,把自己的苦水或憤世忌俗的想法拋到文字間,客觀性不足。所以也想藉此機會再反思一下自己,如何成為不普通的創作人,增加同理心去思考每個主題,而不是偏頗在自己固執的念頭裡。


轉載自:藍色小惡魔 - 魔窟《每天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