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4日 星期二

共享單車在台灣會更容易成功?

共享單車在台灣會更容易成功?


今天得到的主題有
一、共享單車的下一步?
二、作家劉震雲的笨辦法?
三、為什麼中國人越來越焦慮?


@吃乾貨Review@
在中國討論的是單車失竊,在台灣議論的是違規停車。共享單車在台灣成功或失敗不重要,重要的是共享單車的失敗不能讓台灣的人民素養和強國劃上等號!你們覺得呢?


一、共享單車的下一步?

在公民素養上:共享單車上街後,中國廠商每天討論的問題是 1,000 台單車上街後還剩下機台找得到;而台灣共享單車上街後,立馬就被抱怨單車佔滿人行道影響一般民眾停放其他單車的權利,因此先回收暫停營運。

在利益團體爭奪上:中國廠商面臨的是其他廠商惡意的競爭手段,比方說破壞單車、丟到河裡、掛在樹上或偷走它;在台灣就是找需要刷一下存在感的民意代表鬧一下而已。

當然我也懷疑台灣可能有些自行車出租業者會做出不理性的競爭手段,但這些都沒用的!與其花力氣在搞這些小手段,還不如快點聯合同業建立聯盟推出本土版的共享單車服務,這才是殺出一條血路的方法,不然等 oBike 規模化後我們就很難跟它競爭了!

#《oBike水土不服?中國鐵馬扔路邊、發源地星國也大亂!》
oBike 在台灣引爆佔用停車格問題,其實在它的發源地新加坡也曾經發生類似糾紛,當時新加坡政府除了嚴加取締,並強制扣押不符合規定的單車,但是也增設 100 個站點,反而讓共享車迅速普及,只不過這個經驗似乎無法套用在新加坡以外的國家,除了台灣,oBike 在中國大陸水土不服的情況更嚴重,有關當局統計在中國大陸被任意棄置的 oBike 加起來,居然能打造「五艘航空母艦」。

#《oBike引民眾怒火!柯P:現階段可依法停機停車位
oBike 在台上市後,造成違停、隨意亂丟及占用機車停車格等亂象,新北市政府開出第一槍,禁止 oBike 停在機車格中,讓民眾拍手叫好,不少台北市民也希望柯政府能跟進,但台北市長柯文哲在臉書發文,稱「會以『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處理」,因此這些共享單車可以依法停在已設立的自行車停車格和機慢車停車位。

柯文哲表示:面對新科技帶來的新型態共享經濟,應該是管理而非禁止,並指出已請交通局積極研擬「共享車輛管理自治條例」,明定違規罰則,讓共享運具能在不干擾人民生活的情況下,真正成為綠色運輸的最後一哩路。

2017-07-15 補充建議業者出資向地方政府申請建設更多腳踏車停放區域,如果就近就有可以停好腳踏車的停放區,我相信絕大多數民眾自然會多走兩步路把車擺好。別一心只想免費使用公共資源賺私人的錢,業者也投入建設公共資源,這才是共享資源更高的層次!

2017-08-04 補充:《摩拜單車全國建成逾 4000 個智能停車點,物聯網技術破解亂停放》果然有業者已經提出「停放區」的解決方案了,並且還給予優惠鼓勵,這是一個很棒的進步,即使德國媒體將共享單車評為白癡經濟,不過未來成功與否,這個商業模式都帶給我們許多的經驗可以學習!

2017-08-08 補充:《是時候向共用單車收取公共資源占用費了

2018-01-23 補充:《中國共享單車那套台灣玩不起,理解「數據」背後的意義才是金礦所在!


二、作家劉震雲的笨辦法?

對於觀眾和導演的關係,馮小剛說:「觀眾是導演的對手。導演如何用自己最大的誠意和努力拍電影,這才叫尊重觀眾。要當成一個很不好對付的對手,要像尊重對手一樣尊重觀眾。

我覺得著個觀念很好,不管是做產品還是寫作,我們必須把客戶和讀者視為不好對付的對手,並且尊重他們。面對對手,無疑的他們必然會發起挑戰,而當我們的對手發起挑戰時,要不選擇迎擊不然就是接受落敗。我們不能期待每次端出來的菜色,不論好壞所有的人都會默默地吞下去,肯定自認為再好的東西也會有人食不下嚥。這時我們應該檢討產品是不是如預期般被產出,如果不是應該會接受到很多挑戰,那就趕緊找到過程中的問題;如果產品如預期產出,那就想想產品的定位是否正確,挑選的對手是否適當。

冯小刚《一九四二:河南大饑荒》

(影片取自 YouTube 如遭刪除請見諒)

電影真真假假請參考 wiki 資訊,反正功過歷史在利益角逐價值消失後,總有一天會呈現出真實的平價,我覺得這部電影最大的價值是在讓我們了解戰爭的殘酷,希望世界不要再有戰爭!


三、為什麼中國人越來越焦慮?

閻雲翔教授「做人框架」的三個小人:代表慾望和直覺的個體(Inpidual)、代表反思能力的自我(Self)、代表社會的關係人(Person)。

第一個小人、代表慾望的個體:它不需要任何教育和刺激,它是對自我利益近乎本能的追求。

第二個小人、代表反思能力的自我:是一種反思性和倫理性的存在,會用價值規範作為衡量標準來看待自己和各種事物。自我具備反思能力,它會在我們的頭腦中跳出來,觀照其他小人。

第三個小人、代表社會的關係人:這個小人是基於社會生活發揮作用和採取行動的,它不斷地尋求社會認可。

閻雲翔教授分析中國社會說現在第一個小人正慢慢把第三個小人排擠出去,許多現在的中國人最在意的是「對得起自己」。台灣以前也經歷過“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年代,我相信這是人類成熟化的過程,漸漸地社會會再找尋到這三個小人的平衡點,當人們過度強調自我時發現傷害的比自己想像得還多時,第二個小人會帶著社會再跟第三個小人接觸,而更多的人會學會在尊重自己和關心別人之間取得平衡點:愛自己也不愧對身邊的人!

關於閻雲翔教授以下兩本著作

#《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庄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作者在黑龍江省一個農村生活了七年,並為撰寫本書又兩度回訪。通過參與觀察、深描等人類學方法,關注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禮物交換及其文化意義。閻雲翔在更新了傳統人類學關於該問題的經典解釋理論的同時,也揭示了中國傳統社會中「非制度化」的特點,並探討了農村社會的社會結構。連結:點我到博客來購書

#《私人生活的變革:一個中國村庄里的愛情、家庭與親密關系(19491999)》:本著作是以東北的下岬村為調查對象,分別從縱觀下岬村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變化、農村青年擇偶過程的變化、這一轉變過程的各種細節、家庭財產分割過程中三種相互關聯的習俗沿革以及在彩禮上體現出來的巨大變化等,討論了作為獨立個體的個人的出現與發展和國家在私人生活的轉型以及個人主體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連結:點我到博客來購書

轉載自:藍色小惡魔 - 魔窟《每天得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